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灾难面前应有“不特写”的自觉

  “3·21”东航空难牵动人心,在铺天盖地的资讯洪流中,主流媒体记者坚守住了职业伦理。22日晚,央视一名记者进入空难核心救援现场进行直播,在看到一张乘务人员的证件时,马上伸手捂住并示意镜头避开:“这个不要给特写了。”

  观察灾难的视角应是怎样的?关注点应聚焦在哪里?央视记者一个下意识的动作,一句平实的话语,给我们提供了示范。尽管人们很关心灾难的成因和现状,希望能了解到更多细节,但作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却不能为了迎合受众需求,不恰当地“给特写”“挖细节”。一方面,特写必然会指向具体的对象,既是对失联人员的不敬,也很可能对其家属造成“二次伤害”;另一方面,细节容易让人产生以偏概全、先入为主的观念,通过细节还原全貌,靠的是科学专业的调查研究,而不是网友“无边无际”的想象力。灾难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事件,灾难中的人性和理性远比好奇心更加重要,坚持“不特写”,应是传播灾难信息的一条基本原则。

  遗憾的是,在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时代,“不特写”的自觉仍未普遍建立,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传播者抑制不住蹭热点的冲动,各种“侦探”“导师”和“抖机灵者”层出不穷。有“侦探”公布乘客名单与某公司董事、某明星经纪人的关联,有“导师”假借人民日报的名义发表各类“心灵鸡汤”,有公司“抖机灵”以祈福的名义搞营销……且不说假消息会制造混乱,就连像“劝人珍惜当下”之类看似危害不大的“特写”,同样会分散公众注意力,将灾难娱乐化,冲淡了应有的关怀与思考。说到底,一些人在灾难面前表现的不是怜悯心,而是对流量的追逐,对眼球的渴望,他们的“特写”捕风捉影、恶意炒作,目的性、功利性十足。这些不当“特写”的存在提醒着我们,“不特写”的对象除了失联人员和遇难者之外,还应包括对灾难本身的各种煽情式描述、功利性挖掘。

  跟“特写”说不,除了需要资讯的生产者加强职业伦理以外,也需要受众群体建立更加健康理性的信息接收习惯,让“特写”失去市场。好奇心人人有之,但现实中的灾难不是“灾难片”,当事同胞更不是“电影演员”,我们不能以好奇的名义,过度索求细节与周边信息,助长用“花式镜头”观察灾难的歪风。比起眼下的一时跟风,我们更应有长期关注的耐心,如等待调查报告的出具、关怀遇难者家属等。想了解灾难细节与救灾进展,可以关注主流媒体的追踪报道,倾听专家学者的理性分析;看到来源可疑的各类“特写”时,做到不盲信、不传播,让谣言的传播链在我们自己手上断开。

  拒绝关注灾难“特写”,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生态的净化者。灾祸无情,大爱无疆。“不特写”当不止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更应在全社会对灾难“特写”的一次次拒绝中,成为共识与自觉,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加分项。

  (袁媛,载“江东观潮”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图解
   第06版:思学
   第07版:财经
   第08版:时评
握紧手中美好就不会错过春天
管理城市,得下足绣花功夫
灾难面前应有“不特写”的自觉
上万字的App协议该“减减肥”了
戳破“考证躺赚”泡泡
善用科技助力残疾人体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