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南浔人结婚首饰要去上海买,当亲友得知其“啥时候结婚”后,常问“上海去过了吗”;当时的上海人对南浔也不陌生,南浔产的丝绸、湖笔以及实木地板,在上海都是响当当的产品。这些年,南浔迫切期待能与上海走得更近。
多年来,续写沪浔“双城记”一直是贯穿南浔改革发展的主线。在2003年南浔区的成立大会上,主席台两侧就挂着“接轨大上海,建设新南浔”的巨幅标语。2021年12月召开的区第五次党代会,更加明确提出聚焦接轨上海首位战略。紧接着,市委、市政府批复同意南浔设立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简称“上合区”)。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走向深入和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以“上合区”为支点续写新时代“双城记”,对南浔来说,已不仅是谋求一时一地的快速发展,更是为了“理顺手中的牌,加入更大的局”,放大自身比较优势,主动拥抱区域生产力新布局,奋力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占据一席之地。
■ 为什么要建“上合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三年多,上海都市圈“1+8”、G60科创走廊、环太湖城市圈等一系列高水平改革开放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布局正在深入推进,但是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仍面临诸多壁垒,在南浔打造“上合区”,率先开展制度创新和政策试验,力争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出湖州探索和湖州典范,引领意义重大。
作为湖州市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翼齐飞”的战略需要,在全市“一盘棋”统筹发展格局下,“上合区”聚焦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业态创新和功能创新,与聚焦产业发展的“长合区”形成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犄角之势,共同构筑全市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两翼齐飞”格局,战略意义重大。
南浔区作为全市接轨大上海的桥头堡,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具有先发优势。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对南浔“重振当年辉煌、建设美丽繁华新江南”的重要指示,全力建设“上合区”并以此为战略引擎,按照低密度、高颜值的建设要求,打造优美的水乡田园、优雅的古色小镇、优质的创新载体,集中发力形成创新高地,开创一体化开放发展新局面,实践意义重大。
■ 南浔为什么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依托辑里湖丝兴起的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富商群体,创办上海民族工业史上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发起成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投资兴建十六铺码头、上海国际饭店等地标建筑。南浔商人借助上海大平台而富裕起来,较早有了电灯与发电厂。后来,南浔与上海的联系从“一根丝”演变为“千丝万缕”。如今南浔的优势产业——电缆产业,脱胎于20世纪80年代起与上海电缆研究所的技术合作。就这样,“水晶晶”南浔与国际大都市上海,结下百年“姻缘”。
建区以来,南浔“桥头堡”区位优势最明显。南浔区是全市接轨上海最前沿地,沪苏湖铁路、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为主的轨道交通网已具雏形,5条高速形成区域立体高速网,正实现内畅外联,半小时通达上海。
南浔区作为长三角房价“洼地”,人口迁移落户门槛优,是长三角乐享生活最优地。近年来,不拘一格集聚各类人才,也是长三角人才引进政策最优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南浔区作为湖州低密度、高颜值清丽江南风貌的典型缩影,拥有着世界文化遗产——南浔古镇,“新江南”清丽颜值最在线。
在上海的发展进程中,南浔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如今的上海还有一大批南浔乡贤、“象牛”后裔,这是引进资源、重振当年辉煌的特殊优势。
■ 后续有哪些关键打法?
“上合区”拟布局于南浔主城区东南侧,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根据发展重点和现状基础,由“一湾一镇一区”(上海湾、南浔古镇、高新区高铁板块)组成。
三者分工明确:“上海湾”,建设“学研港”“科创岛”“文创田”等创新平台,打造青年创业创新梦工厂,搭起人才和企业之间的“鹊桥”;南浔古镇,植入会晤、展览、谈判等开放空间,在小桥流水间搭建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的舞台;高新区高铁板块,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园”、优势产业升级“助推器”、企业上市培育“集聚区”,为创新型企业和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团队)配套落地载体。
不难看出,三大板块各具特色又互为依托,旨在打通人才、研发、孵化、制造等环节,形成一个完整闭环。
眼下,“上合区”共有基础设施项目10个,其中纵一路、纵三路等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年底前完工;站前大道及云廊项目计划4月份进场施工;南浔上合区学研港周边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南浔上合区科创岛周边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积极谋划中。此外,区域内共有重点项目12个,其中镇海中学南浔分校、绿地南浔中心等8个项目已经开工,南浔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项目即将完成招标,计划4月份开工建设,上合区科创中心项目(一期)、人才公寓、湖州南浔浔水翰墨住宅小区项目正在前期工作。
南浔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一年打基础,年年有创新,五年有突破”的推进步伐,着力开展以下工作:
——按照低密度、高颜值的建设导向,南浔全力建设优美水乡田园、优雅宜居小城、优质创业空间,区域内部总体形成“T”字形滨水发展轴及“活力湾”“学研港”“科创岛”“文创田”的“T+4”功能结构,将“上海湾”塑造成为科、人、城、境、业和谐发展的现代花园新城,全力建成江南风光创新策源地、高端人才聚集地、创业创新新高地、开放制度试验地。
——擦亮古镇金名片,秉承“多规合一”原则,融合海派文化与古镇印象,优化古镇配套设施、旅游空间和业态布局,全力实现“古镇复兴”。
——高起点定位谋划高新区发展,聚焦产业链、打造人才链、部署创新链,积极承接上海产业创新溢出,集聚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高水平建成开放式创新平台。
——构建“同城时空”,全面提升南浔对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水平,通过全面融入长三角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网、航道物流网,打造长三角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的重要节点。
——聚焦“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提升城市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以最全要素、最低成本、最优政策撬动上海都市圈优质企业、人才资源落地落户,让企业在南浔有发展、人才有奔头,形成吸引企业落户、人才就业的强磁场。
——以丝路文化为牵引,立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再续新时代沪浔两地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认同、融合和发展新篇章。
■ “上合区”将给南浔带来什么?
“中心极化、两翼北进、菱和振兴、南部开发”,在南浔未来五年的规划蓝图里,702平方公里土地将被划分成更加精细的功能区,根据各板块基础条件和产业特点进行相应的生产力布局。这与湖州提出的“五谷丰登”计划一脉相承——按照“三生融合”的理念,进一步放大“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优势,让好风景催生新经济。
未来几年,南浔计划通过“上合区”建设,重点实施“上海湾”建设、放大古镇影响力、联动升级高新区、提升交通联网度、优化创业新环境、重塑美丽新江南,把不可多得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不可限量的发展动能。
跳出“县区思维”,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将自身资源禀赋放到都市圈、城市群乃至更大范围,在更长的坐标轴中去审视、谋划和推进,找到撬动发展的支点。如今的南浔,考虑的不只是“能从上海得到什么”,更是如何在助力区域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沪浔百年“双城记”,今朝风起“上合区”。格局一旦打开,未来自然可期。
——开放通道全面形成。纵横衔接的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内河水运体系逐步健全,对外公路网络更加通达,实现服务上海都市圈的通达性显著提升。
——高端要素全面汇集。上海科技、信息、人才、教育、医疗、文化等高端资源在南浔“上合区”加快集聚。
——优质产业全面崛起。面向上海都市圈的高端产业、未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产业孵化创新溢出成效凸显,龙头企业、高新企业引进和培育成效显著。
——开放制度全面集成。全市接轨上海都市圈的开放制度试验区初步形成,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的“撒手锏”政策持续推出,成为浙江省融入长三角的金名片、探索跨区域协作制度创新的新标杆。
——城市品牌全面展现。接轨上海桥头堡功能全面打响,南浔旅游资源和文化产品在上海的影响力和对上海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美丽繁华新江南”印象深入人心。
南浔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30年,“上合区”与上海都市圈将实现全面对接,南浔区在产业发展、城市空间、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基本与上海同步,高质量赶超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美丽繁华新江南”全面展现,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
文/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