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太湖新区

奋力扛起核心引擎使命担当

  万顷碧波,一方热土。厚积而薄发的南太湖新区,正熠熠生辉。

  新区成立以来,坚持高质量绿色发展主线,坚持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驱动,坚持以人为本、产城景深度融合塑造新格局,通过加快培育具有未来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能级战略平台,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提供强劲战略支撑。

  跑好新征程第一棒,这一份份成绩单就是最好的佐证:入选全省首批高能级战略平台培育名单;在2020年度浙江省级新区、产业集聚区综合评价中,位列全省第二,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之一的国家级平台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排名前50强,获评2021年度全省综合发展水平先进开发区;在2021年中国城市新区“五新”潜力榜排名第八位……

  辉煌业绩作基石,昂首阔步向未来。时间的车轮又驶向了新的轨道,新区将在平台综合实力、产业质效、创新能力、改革开放、绿色发展、美丽宜居等多领域的建设上持续发力,以沸腾状态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产业  助力区域发展

  产业是发展之基。一直以来,新区聚焦“3+1+N”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努力成为新兴产业的集聚地。

  为了让有限的资源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新区加大发展质效优秀企业培大育强力度,树牢提质就是扩容的理念,扎实推进工业土地全域治理,启动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专项攻坚行动,滚动排定两批81家低效整治清单,累计盘活土地4159亩、闲置厂房40余万平方米。

  闲置土地上新旧交替,传统车间里正在迭代升级。吉胜弘达的闲置厂房经过“腾笼换鸟”,被卫蓝科技租赁,用于固态电池项目的建设;三行轴承制造车间内轴承全自动磨装生产线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自动化智能生产;超越华东基地高端智能PC整机生产线已启动试产,具备从计算机主板自动组装、整理装配、智能调试,到整机智能检测、自动包装全制造流程能力……

  两年多来,以现代化、自动化设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高、产业发展提升是新区实施培大育强攻坚行动的生动写照。通过不断推进传统制造业企业“机器换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区的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和纵深推进。

  与此同时,新区持续深化全委招商一盘棋格局,聚焦主导产业,锁定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驻点招商、精耕细作、精准发力,2021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2个,总投资631.9亿元;完成世界500强企业直投项目2个。在强化产业链招商的布局下,新区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吉利商用车从签约到下线仅用时7个月,天能新能源产业园、蜂巢能源、卫蓝固态电池等一批“大好高”项目都已落地建设。

  产业兴,则城兴。眼下,新区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定,主导产业正在加快集聚,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三大产业产值占比从2018年的43%提升至54.7%。凭借着产业优势,新区经济运行呈现新态势。新区成立以来,地区生产总值从237.7亿元跃升至去年的282.4亿元,年均增长6.9%;财政总收入从51.9亿元跃升至去年的73.5亿元,年均增长14.2%;地方财政收入从31.4亿元跃升至去年的45.7亿元,年均增长16.2%;规上工业增加值从56.2亿元跃升至去年的69.9亿元,年均增长8.5%。

  创新  赋能科技强区

  时间的书页不断掀开,发展的命题日新月异。一个是湖州工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一个是风光旖旎、商贸服务业发达的南太湖“外滩”,两大平台优势互补。身在长三角中心腹地,新区始终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而创新为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立足于全市“一湾极化”核心引擎地位,新区全力构建“一湖、两城、三区、多园”总体空间格局,对标国际一流创新要素集聚模式,正在争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去年入选全省首批高能级战略平台培育名单,打开了新区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把握新发展形势,赋予平台新的时代内涵,新区创新方式、更新思路,努力将重中之重的高能级战略平台建成引领和支撑湖州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

  作为全市创新发展的“策源地”,湖州科技城重点引进高能级研发机构、创新平台、创新型企业。目前,科技城核心区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230亿元,60万平方米平台建成投入使用,以中科院湖州中心为龙头,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4个一流高校平台为支撑、多个众创空间(孵化器)为承载的“1+4+N”创新体系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西塞山、弁山、太湖等优质山水人文资源,新区正大力发展“创谷”经济,布局建设西塞“科学谷”和弁山“云起谷”两大生态创新载体,成为新区发展创新经济的重要引擎。此外,新区加快建设“试研台”“栖学苑”两大科创片区,全力引进中小型科学装置,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科学中心。

  同时,新区推进中科湖州应用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等高能级科研机构提质增效。目前已经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200余名、国家级引才计划76人,省级引才计划116人,院士专家15人,并成功入选2021年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去年,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两个重量级平台持续发力,分别建成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人才集聚指数显著提升,引进各类人才440人、科研团队67个、产业化项目129个。

  融合  擘画未来宏图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新区正阔步迈向开放带动之路,加快打造产城融合、产业发达、功能完善、生态优美的现代产业平台,以项目突破、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借助依山傍水、蓝绿交织的生态本底,新区城市型开发区和度假区的叠加优势正在日益显现。两年多来,新区突出绿色智能和显山露水,追求“低密度、高颜值”,通过有机融合产业发展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和生态空间,协同做好产业平台培育等文章,推动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在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上,勾勒出“产城景一体、山水林共生、业游居相宜”融合的新篇章。

  据悉,新区正在加速推进“三区”协同融合,打造绿色智造集聚区、滨湖高端度假区和城市人文活力区,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三大城市功能区,同时强化“多园”产业支撑,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长东总部经济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铁公水综合物流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园区产业集聚度,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此外,新区加速各类高端要素集聚,推动湖州B型保税物流中心向湖州综合保税区升级,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和贸易枢纽。

  重塑版图,走绿色低碳、产城融合之路。新区充分发挥生态本底优势,全速推进形成“湖区经济”特色,同时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突出高端度假、湖光山色品牌,打造全域产城景融合的标杆地。围绕共富目标,新区高标准打造生态绿廊示范带,高标准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投资8000多万元推进“微改造、精提升”行动,助力打造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着力建设“美丽中国国际会客厅”。

  借助国际滨湖度假大会永久会址的落户,新区高标准举办2届国际滨湖度假大会和首届度假博览会,连续举办20届全国极限运动大赛、16届帆船赛、11届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成立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958.6万人次,旅游收入超380亿元。

  同时,新区高品质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完善高端教育、医疗、交通等优质公共设施建设和布局,切实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到2024年,新区生产、生活等综合服务类开发建筑量占比将达28%,基本建成国际化滨湖度假首选地、低成本创业新城区和长三角消费服务高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未来,南太湖新区将切实扛起核心引擎的使命担当,对标高能级导向,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加快形成“两城两谷五园”全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高能级战略平台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转化城市样板,为加速浙北再崛起贡献更多新区力量。

  文/王家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向两会报告
   第06版:向两会报告
   第07版:向两会报告
   第08版:向两会报告
   第09版:向两会报告
   第10版:向两会报告
   第11版:向两会报告
   第12版:专版
   第13版:向两会报告
   第14版:向两会报告
   第15版:向两会报告
   第16版:向两会报告
奋力扛起核心引擎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