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兴县

聚焦高质量发展 加快共同富裕先行

邹黎 摄

  充满未来科技感的吉利汽车长兴工厂,崭新的车型正在生产线上快速组装;林城镇和龙山街道的千亩红梅竞相迎客,和平镇绵延的万亩茶山进入采茶丰收季;作为“五谷丰登”计划首批五个谷之一的顾渚“画溪谷”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这是长兴县着力迈向共同富裕的一些图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该县不仅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走出了长兴模式,还在收入分配、城乡协调、公共服务、精神文明、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等领域开展了广泛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长兴聚焦高质量发展、聚力现代化先行,闯出了一条推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 共享发展成果  增强共富内生动力

  共同富裕是要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2018年起长兴县首创“十百千万”助农增收工程,破解低收入农户增收难。长兴通过基地孵化、技能培训、自主发展、金融助力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低收入农户实现共富共享的内生动力。

  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长兴县和平镇长城村通过建立芦笋合作社、残疾人帮扶基地、芦笋精品园等多种方式,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强化产业帮扶,不断做大做强芦笋产业,持续提高村民收入。

  早上6时许,长城村村民郑明水穿梭在芦笋大棚之中,拨开芦笋秸秆,个头不高的她淹没在了一片绿意之中。由于身体残疾,再加上家庭困难,郑明水只读到初中毕业。2015年,长城村开始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还专门成立了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生产销售服务等。 

  村里的支持,让郑明水有了奋斗的方向。已经50岁的郑明水天天起早摸黑,除草、施肥、打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不仅充分掌握了种植技术,而且月平均销售额突破了1万元。“最多的一个月有5万多元。”郑明水开心地说。

  郑明水的成功也让长城村坚定了产业帮扶的方向。2018年,长城村残疾人帮扶基地成立,基地总面积50多亩,吸纳了同村及周边的11名残疾人共同参与基地劳动。双耳失聪的村民负责治虫打药水,脊柱残疾的村民可以负责拔芦笋,而腿脚不好的则负责包装。互帮互助,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可观的收入。

  此外,长兴县依托各乡镇农村成人学校组建“1+16+X”的培训体系,目前全县落实低收入农户技能培训计划48个班次,县低收入农户技能培训中心及16家分中心分别挂牌成立并开班授课。围绕技能培训,实施了农技人员与帮扶农户“1+1”结对服务,通过技术培训、实地指导,使低收入农户真正掌握管理技术、生产要领,逐步由“跟着学”“带着走”向“自主跑”转变,使更多的低收入农户自主发展产业,实现了“单飞”。

  ■ 聚焦精神富有  让社会凝聚力满满

  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富裕、生活富足,更需要精神富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2018年以来,长兴县在全省率先开展“诚信指数”试点建设,旨在以“村风、民风、家风”建设为主线,依托“户主大会、诚信指数、干部带头”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对村民的个人品德、社会秩序、民主参与、村庄管理等各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同时,通过有力抓手落实落地治理机制,分别借助“网格联系制、分数关联制、季考季晒制”,以“道德红黑榜”的形式在村社文化宣传栏等显眼处公开亮晒,压实共同富裕的精神基石,确保不但物质富,更要精神富。

  过去,受旧民风民俗影响,长兴县洪桥一带酒席名目多、程序繁、礼金重等问题较为突出,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现象严重, 给群众带来了较重的经济负担和精力负担。对此,洪桥镇自2018 年起,找准了群众极度关切的这个“痛点”,围绕“减少办酒项目、简化办酒流程、节俭办酒场面”的“减、简、俭”原则,破旧习、树新风,制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他事少办”标准,久久为功推进移风易俗,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持续改善民风,让群众口袋更鼓,精神更富。近两年,该镇引导规范红白事案例1452 起,规劝控制“购车酒”“升学酒”“生日宴”等琐碎酒宴1800余场。

  此外,长兴县通过打造“老施来了”宣讲团、“滨湖之声”宣讲队伍、“一会两队”、“和治理事会”、巾帼志愿者等基层自治队伍,坚持开展诚信积分亮晒评比,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一批批“持好心、有贡献、乐奉献”的普通群众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角,形成了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格局。

  长兴还是省首批创建成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该县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思路,统筹三级网络,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文旅融合,加大文化惠民服务力度;打造地域特色,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加速优势转化  奏响城乡共融新曲

  发展全域旅游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载体。十几年来,通过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正在长兴大地越走越宽。煤山镇仰峰村修缮和保护村内丰富的古代建筑、革命旧址,并引进蓝莓种植、盆景园等农旅项目,成功从曾经负债18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变身红色旅游网红村;吕山乡雁陶村在提升村庄人居环境的同时,利用“湖羊美食”招牌和交通便利的优势,正打造网红民宿村。

  长兴县通过构建“一轴两翼一区”的全域旅游格局,有效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共富优势,通过“太湖风情”“江南茶乡”“农园新景”“希望田野”“梅映乌龙”“山水古韵”等文旅融合板块实现了从区域富到共同富裕的转变,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样板地模范生。长兴逐步探索实践一条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再到“全域旅游”并向“美好乡村生活”转型的共同富裕发展之路,形成了“景区村庄、民宿(农家客栈)、休闲农业园和农事节庆活动”四位一体的系统化发展内涵,文旅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 切好民生蛋糕  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一老一小的关怀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温度。“优教共享”就是通过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前,长兴已经在全县48所义务段学校100%建成共同体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共同体学校“一体化”发展路径。

  为增进老年人健康福祉,长兴县推进老龄健康事业快速发展,全县初步建立“老有颐养,老有良医,老有健为,老有优学,老有康乐”的老龄健康服务体系。

  近年来,长兴将养老服务列入民生实事,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在城区,将原农业局楼宇改造成县养老服务综合体,为周边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机构三位一体特色的护理、医疗、康复、养老服务。在乡镇,2019年起试点农村区域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农村老年人不离开家,就能享受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医养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

  在齐北社区,老百姓不仅生活富足,连医疗配套也实现了共同富裕。2021年5月,齐北社区正式列入全省未来社区试点创建名单,创建主要以“补短板”式“三化九场景”功能嵌入为主,高效整合配套资源,构建以“齐文化”为精神内核的共融共享共创社区综合体。社区将健康场景作为“未来社区+数字化改革”的牵引突破口,纵向实现五级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实时共享,横向打通与公安、医保、民政、文体、教育、残联等单位数据互联互通,打造“全过程、全领域、大健康”的多跨应用。风景如画的小浦镇,如今正积极谋划完成区域共富型未来乡村数字化改革,“智慧八都岕”数字化平台系统正在全面开发,六大板块正在建设中。投入使用后,小浦镇全域各条线将接入数字化平台,实现乡村治理的“数字跃迁”。

  除了全面对标湖州市“共富班车”路线,长兴紧密对接数字化改革,力求班车开得又快又好。去年,龙之梦“未来景区·安心玩”场景应用正式上线,标志着全域逐步进入数字化管理,景区治理迈向“科技替代人力”的时代。位于吕山乡的“未来农场”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坚持当地政府主导、周边九村联建、天下牧业(长兴)公司运作,以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通过数字赋能、科技赋能、绿色赋能,在壮大湖羊产业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天下牧业(长兴)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陈伟方说,产业园不仅吸收周边村民就业,还帮助近20户无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代养各10只湖羊,每年可增收数万元,实实在在为共富加码。

  共同富裕没有旁观者,都是参与者、建设者,而这也在长兴全社会达成共识,为长兴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更强劲动能,一幅新时代共富新图景已经展开。

  如今,长兴找准自己的定位、特色、路径,奋力拼搏,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勇往直前,在新发展格局中重塑新优势,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作为,奋力开创“富美长兴”美好未来!

  文/许旭

  本版图片来源于湖图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向两会报告
   第06版:向两会报告
   第07版:向两会报告
   第08版:向两会报告
   第09版:向两会报告
   第10版:向两会报告
   第11版:向两会报告
   第12版:专版
   第13版:向两会报告
   第14版:向两会报告
   第15版:向两会报告
   第16版:向两会报告
聚焦高质量发展 加快共同富裕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