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1年5月1日,《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为全省从严、从紧、从细、从实抓好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法规支持。如今,《条例》实施已满1年,让我们将目光转移到浙北,一起来看看——

湖州垃圾分类这一年

居民在飞英街道进行垃圾分类VR互动体验
志愿者在吉北社区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墙壕里社区的幼儿在识别生活垃圾
八里店镇西湖漾小区分类驿站实现实时数字化监管

  5月24日一早,湖城天盛花园小区内,居民刘女士一手拿着积分卡,一手拎着垃圾,赶在上午9点之前来到家门口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驿站。

  “小睿小睿,调味品包装袋应该如何投放?”“包装袋一般为塑料材质,但包装内壁仍会沾有少量调味品,无法回收利用,属于其他垃圾。”通过询问AI机器人“小睿”,刘女士正确分类投放了自家前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而这样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的自觉行动,在过去一年里早已成为她的日常习惯。

  每个人的努力凝结成340余万人的合力,每户人家的行为扩展到千家万户的践行。自去年5月1日,《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以来,湖州在垃圾分类这件小事上,全民参与、全程发力,充满了智慧范。有法律法规支撑,有大家的理解,有市民全员参与,有志愿者全程引导,湖州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的社会氛围越发浓厚。

  ■ 文/记者  宁杰  摄/记者  伊凡  制图/张佳悦 

  从“他律”走向“自律”

  拥有1610户家庭的天盛花园,常住人口多达5400余人,可小区内却不见一个公用垃圾桶。

  设置公用垃圾桶,为的是不让居民随手乱扔垃圾,如今为何取消?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超95%、满意率达90%、准确率为90%,凭借这组实打实的数据,天成社区党委书记姚政杰有底气地回答:“大家都主动把垃圾带回家,自觉垃圾分类,垃圾桶自然没了用武之地。”

  “原本我们小区垃圾分类是外包给第三方的,那时居民与工作人员交流少,垃圾分类推进慢。自从物业直管后,我们通过组建一老一小志愿者团队、发动小区在职党员强化全民宣传等举措,成功赢得大部分居民的支持。”姚政杰说,尤其是今年引进“小睿”机器人、“艾小厨”人工智能AI识别系统后,居民垃圾投放的积极性和准确率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天盛花园小区的撤桶并点,是我市全面深化生活垃圾分类的一个缩影。垃圾分类成功与否,归根到底考验的是市民素质,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这项“新时尚”是一个以结果为主导的全民行动,论及《条例》实施一年以来的成效,可以用数字来证明。

  据统计,2021年度全市共处置城乡生活垃圾128.79万吨,提炼油脂5242.09吨,发电5.69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8.97万吨,减少碳排放50.45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同比减少3%。

  垃圾终端处理量持续减少,资源回收利用始终维持高水平。“如今,市民已基本养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参与度达到94.6%、支持度达到98.8%。”市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全市所有小区、商业街实行“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清运模式,各住宅小区呈现出一派环境改善,道路公共场所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态势。

  从分类“深一度”到文明“进一步”

  作为一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垃圾分类”一词频频出现在湖州市民的生活中。围绕着“全国当示范、全省保第一”的总目标,全市上下持续冲刺前进。

  2021年底,这一目标初步实现:在住建部2021年三、四季度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中,湖州蝉联榜首,并连续第4年获评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秀设区市。不仅如此,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现全覆盖,相关工作经验在全国得以推广。

  争先创优的背后,折射着湖州绿色发展落到每一个环节、细到每一个个体的体验。

  湖师附小教育集团井安小学投建“易腐垃圾就地处理站”,在“黑科技”的加持下,将食堂产出的易腐垃圾变为散发着“梅菜”味的土状有机肥,用于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真正实现变废为宝;状元街区通过实行租金减免、强化日常监管、组织员工培训等举措,激励28家商户定时定点投放生活垃圾,做好餐饮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收运……

  基层首创由此被激发,各地不断涌现出新的运行和处理模式。在此期间,人们发现,垃圾分类不只是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

  老师说,垃圾分类让校园更美了,学生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不断提升,还带动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进来,生活更有认同感了;部门干部反映,在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与百姓的距离近了,街区环境变美了,干群关系也更融洽了。

  纵观湖州这一年的垃圾分类变化,各地都有同一个主旨——垃圾分类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全市人民也有同一个目标——让垃圾分类成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最时尚的底色。这,正是湖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

  特定场景的“懒”思想成为短板

  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但难在将其顺利归位。为破解这一难题,智能AI在线监督、积分兑换激励分类、志愿者从旁协助等一大批创新举措在湖州各地涌现。然而,“假装在分类”“效果不明显”的现象仍会在特定场景中发生。

  在没有接触垃圾分类前,记者和多数居民一样,认为垃圾分类的最大“痛点”是家庭分类,奖励效果差、监督力度弱、执行难度大,但是在实地走访之后,记者深刻感受到,公共场合才是垃圾分类场景中最大的短板。

  记者看到,在大多数小区的垃圾分类公示橱窗中,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争做垃圾分类明星家庭,可在街边、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垃圾桶里,混投、错投现象依旧时有发生。在记者看来,这是因为在村社,垃圾分类往往与奖励挂钩,或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是争取荣誉表彰,因此群众普遍乐于参与。可在公共场所,“懒”思想又会出现——“反正没人监督”“分好分坏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找不到易腐垃圾桶,扔其他垃圾桶也一样”……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在作祟。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一要解决的,就是群众分类投放的问题,任何脱离群众的源头分类和投放责任来谈推动垃圾分类,只能是“假装在分类”。当下,将宣传阵地向商场超市、旅游景区、住宿业等重点领域及薄弱区域延伸,或许是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参与度的有效之举。

  作为推动生态文明的大事,垃圾分类节约原生资源、改善环境质量,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领绿色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环节环环相扣,必须全面重视。

  如今,湖州垃圾处理的技术格局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以焚烧发电和产沼发电为主,堆肥、提炼油脂、就地处理为辅的技术格局基本形成,易腐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难题也被攻克,生物处理逐渐发展起来。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垃圾的分类管理需要精细化,分类门槛也应逐渐加高。

  记者认为,垃圾并非分出来就有出路,现今我市垃圾分类和处理的另一突出矛盾,就是垃圾投放准确率持续偏低,分类桶内实际上还是品质有待提高的混合垃圾,依赖人工或机械二次分离实现精准分类。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在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同时,强化政企合作,精心打磨“铛铛师傅”等专业化回收品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2021年5月1日,《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为全省从严、从紧、从细、从实抓好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法规支持。如今,《条例》实施已满1年,让我们将目光转移到浙北,一起来看看——~~~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专版
   第08版:时评
湖州垃圾分类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