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网湖州供电公司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党建引领,踔厉奋发、示范先行,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扎实推动战略落地。在服务湖州高质量赶超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始终贯彻“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推进电网和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交出了绿色转型、赶超发展、共同富裕、数智赋能的高分答卷。
1 创新示范 推动绿色转型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立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持续开展“生态+电力”示范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乡村电气化,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
助力企业精准降碳
拓展“碳评价”
● 全省4.2万家规上企业赋码全覆盖
● 推动政府出台12项地方制度和1项地方标准
● 评价结果应用于3239家国家绿色工厂
● 试点评级和“亩均论英雄”评价体系
● 完成提档升星绿色工厂231家
● 推动3880家规上工业企业提升碳效水平
撬动“碳技改”
● 推动678家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
● 降低用能成本2.1亿元
● 减少设备改造投入850 余万元
● 累计节约用能3.2万吨标煤
● 减排二氧化碳13.96万吨
打通“碳金融”
● 全国首创推出7项金融产品
● 累计发放碳金融贷款13.4亿元
推出“碳效码”精准服务重点行业提前碳达峰
推出“碳效码”,上线“浙里办-企业码”,依托电力大数据平台,集成区域、企业生产经营的用电、用气、用煤、用油等能耗数据,转换成碳排放量,结合区域、企业产值,进行精准统计、分析和赋码,让企业能效水平一“码”了然,精准服务重点行业提前实现碳达峰。“碳效码”相关做法入选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实践案例。
推动清洁能源发展
全面落实“光伏倍增计划”
启动湖州三县两区光伏业务“投、建、运”一体化业务
全年累计签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能源管理合同68个,容量共计76.35兆瓦
其中并网项目24个 装机容量共计30.45兆瓦
不断提升电动公交场站利用效率 日均充电量提高30% 总电量占比上升到57%
投运浙江省首个电源侧储能项目
可储能电量为2兆瓦时
相当于约400户农户生产生活一天的用电量
引领产业绿色转型
全国首个跨省数字化“全电物流”项目正式投运
该项目横跨浙皖,通过长距离电力输送带,将安徽省广德市与浙江省长兴县两地的水泥熟料输送连接起来。该跨省输送带与长兴煤山、小浦的一期输送带联动运行,结合现代化水运码头,打造长兴、广德片区南方水泥企业输送一体化物流系统,助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 总长约13.5公里 长兴境内达8.5公里
● 预计年输送熟料达600万吨
2 踔厉奋发 高质量赶超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示范引领、共建共享,聚焦聚力“首台首套、首面首域”,勇于强化技术攻关、积极探索场景应用,保障电网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积极打造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的湖州样板。
推进重点工程
编制完成湖州电网“十四五”规划,在全国率先实现“十四五”规划项目“红线一次划定”;全面完成年度主网“双十三”电网建设开工和投产任务。
全年110千伏及以上主网新开工项目15个
开工线路长度128.67公里
变电容量74万千伏安
投产项目13个
投产线路长度122.81公里
变电容量93万千伏安
年度开工、投产计划完成率均为100%
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湖州段)率先开工
该工程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部署的重点工程,是实现浙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程,为推动浙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作出积极贡献。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建成全国首个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示范工程二期
● 总容量为58.32兆伏安
● 可转移断面潮流14万千瓦
● 每年减少长燃机组开机需求4个月
● 降低购电成本约7600万元
● 减少碳排放11.7万吨
多元融合提升电网弹性
电网规划“一张图”
实现了“最快速度、最小影响” 完成“十四五”规划电网项目选址选线
● 总计减少电力线路长度90公里
● 节省投资成本至少3亿元
3 先行先试 照亮共同富裕
以“获得电力”缩小城乡差距为发力点,围绕绿色用能低碳发展、共同富裕均衡服务、新时代乡村数智电网三个示范样板,在安吉县建设国内首个“绿色共富”乡村电气化示范县,为湖州高质量建设全国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注入十足电力。
服务乡村振兴
发布全国首个农业农村现代化能源发展指数
上线“共富新电图”,以电力大数据为湖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依据和决策参考,呈现新时代市域共富新图景。
缩小城乡差距
发布《“获得电力”缩小城乡差距先行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标志着湖州在全省率先启动“获得电力”缩小城乡差距先行市建设,努力为支撑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示范样板。
目前湖州乡村供电可靠率达99.9697%
乡村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84%
户均配变容量5.5千伏安
年户均停电时间2.65个小时
构建绿能生态圈
依托全国乡村电气化示范点建设,结合碳中和愿景,积极打造“智慧用能”乡村绿色能源生态圈, 实现“低碳经济”,从安吉白茶茶叶及茶旅行业出发,探索以当地生态为核心的安吉特色发展路径。
4 数智赋能 擦亮品牌服务
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实施“阳光业扩”契约服务,创新“水电气”联合报装,拓展线上办电便捷功能,优化供电服务机构,落实电价优惠政策,有效提升用户“获得电力”便利水平,打造一流电力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供指中心线上办电专业改变传统“坐等”受理模式,充分利用和政府3.0系统贯通优势,将服务前移,开展“储备项目入库”工作。
为促进业扩报装全环节“快捷高效”,客户用电“省心省力”,以用户意向接电时间为基础,将业扩报装全流程环节进行分解, 对内倒排工作计划,对外与客户签订服务契约,开展“契约式”业扩管控,实现业扩全电压等级、全流程环节、全过程跟踪督办, 让客户真正感受到省心省力的办电体验。
优化服务模式
全面整合水电气报装各项审批服务事项,创新“水电气”联合报装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压缩申请材料,实现企业网上“一个口子”申请、“一次上传”材料、“多方共享”信息,以“数据跑”代替“人员跑”,助力企业办理该项业务“零”次跑。
依托网络平台,广泛开展联合报装宣传解读,引导企业选择新模式进行报装。以优质的电力服务精准对接,提高用户对联合报装改革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优化服务网络
全省首个家门口数字化电力驿站落户安吉
划分党员责任区,在驿站派驻红船党员服务队,全天集中监控和抢修,并上线智能办电机器人“亮亮”,远程联动可视电话,实现值班党员“一键可呼叫”,乡村电力服务驿站还存放测量心电、血压、血氧等便民设备,方便老年人体征监测。
目前,数字化电力驿站
已在杭垓镇18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山区抢修覆盖率由60%延长至90%
到达现场时间由90分钟缩短到4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