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湖
湖城东门口的西侧,有一地块,在历史上,曾有一座庵堂,以佛法中的“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又称六和敬)而命名“六和庵”。
六和庵始建年代不详。在清光绪八年(1882年),湖州著名藏书家、文人陆心源编纂的《归安县志》中记道:“六和庵,在仁寿铺,里人朱德正建并置田膳僧。国初顺治七年(1650年),僧宝轮重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僧侣岩重修。”按此记载,从时间上来看,六和庵始建年代最晚也在明代。
六和庵坐落在古城墙下,现在的环城南路内侧就是古城墙的墙基,在历史上,城墙下还有一条马弄。庵的西面是古时的教场(现为长运公司、供销公司宿舍等)。庵的东面连接古时的东门(迎春门),原有白墙湾、白墙弄和苏家巷,现建有湖州旅游大厦和南园小区。宋代时,有著名的建在荷池中的舞台;曾在宋高宗时,授户部尚书、尚书左丞、著名文学家叶梦得的族孙叶溥所建的叶氏园。宋代文人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道:“叶氏园,石林左丞相族孙溥号克斋者所创,在城之东,多竹石之胜。”宋代诗人袁说友在游览叶氏园后,有诗记道:
风月欲在眼,园林须傍家。
峻嶒飞翠巘,飐洒舞绡花。
门近山光入,堂深树影斜。
犹将水西景,更为石林夸。
六和庵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没有什么殊事可记。但到了明末清初时,受到了战火之灾。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清军就是在六和庵的地方搭云梯破城而攻入城中。清同治《湖州府志》记道:“大兵从六和庵外空地破城,守城兵连日疲弊,俱倒卧不起。黄志光等尚坐迎春门城楼调度,忽闻教场画角声,左右奔散……”六和庵遭受到了战火的毁圮,此后,就有了在清顺治7年、康熙37年的重建和重修。
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六和庵在民国时又是破败不堪。新中国成立后,从城东到教场一带,除了有几户人家外,城墙脚下,遍地是桑树和菜地,成为部队的养马之处。在笔者童年时,曾有一天,在夕阳西下时,看见火红的阳光留恋在荒凉的城墙上,十多匹战马在悠闲地吃草,或仰起脖子嘶鸣一声,或奔跑撒欢。坐在城垛上的牧马战士,欢快地吹着口琴,那一幕情景,至今依然清晰地印在脑海里。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浙江省航运公司湖州分公司(简称“湖航公司”)在六和庵地块上建造航运新村,从此,一些世世代代以船为家的“船老大”分到新房后,有了一个在岸上遮风避雨固定的家。后来,有关单位又在周边建造商铺,以方便附近居民的日常需求。
1999年,在湖城东南的南墩兴建碧波苑、碧潮苑住宅小区。为了使市民出行方便,在茅安前的菜花泾港上架起“茅安前大桥”,并将茅安前路直跨环城南路,与建设路相通,六和庵的遗址便成为建设路的一段。当时,在路边还有一棵古树——枫杨树。树体通直粗壮,胸径约80厘米,树冠丰满开展,枝叶茂盛,每年四五月份开花、结果,一颗颗形似元宝的果实一串串地向下垂吊,被人们认为是吉祥之树,故俗称为“元宝树”。听老人传言,这棵枫杨树是六和庵的遗物,后来,在拓宽建设路时被移走。
2年前,航运新村的地块被征用,房子拆除。如今,正在新建一座冠以“莲园”的住宅小区。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座新型的小区将出现在城东,为湖州这座具有近2300多年建制史的江南著名城市再增添一道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