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廖莹
“八字桥那边有几家饭店,打电话过来订了10公斤左右。我赶紧再挖一批,等会儿送去,不能误了他们的饭点。”昨天上午10时,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四都村莲藕种植户梁菊芳,正在自家藕塘边做着挖藕准备,她利索地穿上下水裤、戴上草帽,随手又拎上了麻袋。
热浪滚滚伴随着一声声蝉鸣,藕塘边的黄豆秧已经打蔫了,塘里荷叶也弯了腰。“下水要注意点,现在外面温度已经三十七八度了,水里更烫。”梁菊芳扶着比人还高的荷叶杆下了水,水位马上就没过了腰部。站稳后,她对着记者比划,淤泥没到大腿了,每一步都不好走,挖藕不仅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
藕塘里,梁菊芳看准一枝荷梗,双手顺着杆子往下,然后两只手前后握住藕节,顺着力道慢慢将整根莲藕斜着往外拔。挖这一根藕,整整花了三分钟。“你看,我们的早藕不长,又脆又鲜甜,现在是吃藕的好时候嘞。”将刚挖出来的藕在水里涮了几下洗去大部分淤泥,梁菊芳又开始找下一个目标了。
记者发现,才挖了几根藕,梁菊芳的手就已经出现几条红红的划痕。当被询问为何不戴手套时,她自豪地说:“我们种藕8年了,20多亩地从来不施太多肥,卖相一般但绿色无污染。为了不弄伤藕节,我们挖藕不用水枪,也不戴手套,这藕‘金贵’着呢。”
随着一根根莲藕漂浮在水面上,梁菊芳的头发已全部汗湿,一颗颗豆大的汗珠接连滚落,她转头就在肩上用衣服蹭掉了。只见她整张脸已被晒得通红,由于下水裤不透气,上身的长袖衬衫也都黏在了身上。
“我们从7月中旬开始挖藕,一直挖到8月底。正是天气最热的时节,所以一般是在凌晨3到4时挖藕,每天挖大概25公斤,装袋后直接送到武康与八字桥的农贸市场。”因为汗水流进了眼睛,梁菊芳快速地眨着眼,“现在天热,吃什么菜都要新鲜。都是老客户,有饭店来订,再热我们也挖。”
10时40分,梁菊芳再次挖出一根藕,她抹着汗直起身,粗粗估摸了一下:“差不多有10公斤了。”说着话,她划拉过水面上的麻袋,小心地将莲藕一根根装进去。随后拖着袋子,一步步艰难地送上了塘埂。“时间不早了,我得赶紧给饭店送去。”梁菊芳快速地脱了下水裤,将袋子放到电动自行车上,风风火火地送货去了。
记者手记
这次跟着梁菊芳挖藕,虽才40多分钟时间,但我着实体验了一把高温天劳动者的艰辛。没有亲身下水挖藕,只是站在塘埂上,裸露在外的皮肤就已被晒得发红发烫,没一会儿就觉得一阵阵疼。
很难想象,已经69岁的梁菊芳这么多年一直是这么坚持的。在交流中,得知他们每次挖藕从不过量,也不浸药水,都是现挖现卖,只为了让客户能吃上一口新鲜绿色的莲藕。
可能在他们看来,这就是生活。但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普通人最朴实的坚守,看起来微不足道,却那么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