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美丽乡村发源地。市委部署开展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明确了奋力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标。市农业农村局按照市委部署,迅速投身主题实践,深入研究加快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努力为建设“六个新湖州”增添“三农”亮丽风景。
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湖州立足美丽乡村的先发优势,勇于探索、不断实践,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和谐民生”为品牌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省内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成功获得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国务院督查激励。
一是党管农村“总方针”落实落细。始终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完善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三位一体”推进体系,在全省率先形成统分结合、齐头并进的“五大振兴”推进体系。二是乡村产业“基本盘”稳扎稳打。充分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全力稳住农业“基本盘”,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25万吨,水产、茶叶主导产业产值稳居全省第一,拥有市级以上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挂牌上市企业分别达到424家、288家、10家。三是美丽乡村“金名片”越擦越亮。深入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五美联创”,乡村“大景区”建设扎实推进。率先建设全国领先的组团式未来乡村、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21个,覆盖行政村近10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市级美丽乡村、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行政村覆盖率均达到100%。四是现代乡村“共富景”有声有色。积极拓展强村发展新路径,由区县、乡镇牵头组织,通过单村组建、多村联建、多村参股等模式联合组建“强村公司”,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欠发达村全面消除。积极构建企业、村、农户闭环管理“利益共同体”,成功打造 “星光农业”等“4+4”稳量增效新模式,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五是农村改革“源动力”更足更强。先后承担“国字号”“省字头”农业农村改革试点近50项。大力推进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1+1+N”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服务农业经营主体达1403家。持续深化人才培育制度改革,累计培育乡村振兴“五类英才”1.8万人。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和问题
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湖州的探索实践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美丽乡村的特色彰显还不够。有些村存在“重建轻管、粗放经营”现象,产品质量和差异化程度管控不够到位,村企合作紧密度不高,导致美丽经济转化效率不高。二是集成改革的创新力度还不足。单项改革试点多,综合改革试点少,改革可复制性不强,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供给体系不够健全。三是富民强村的有效路径还不多。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还不够“强劲”,个别村凝聚力不强,经营性收入还不稳固。
加快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新起点新征程,我们将全面发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先发优势,高质量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奋力为“六个新湖州”建设贡献“三农”力量。一是对标“美丽新湖州”,打造健康乡村。对标国际一流水平,高水平打造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组团式未来乡村。大力推广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常态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新”行动,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实现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标杆村全覆盖。二是对标“实力新湖州”,打造兴旺乡村。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加快打造“四化六高”的“未来农场”,推动“未来农场”模式覆盖全市所有涉农乡镇、行政村。加快培育“八业千亿”乡村产业体系,大力实施项目“双进”,完成农业农村有效投资70亿元。三是对标“活力新湖州”,打造智慧乡村。扎实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改革,加快推进“浙江乡村大脑”和“浙农”系列应用在我市落地贯通,迭代升级渔业、湖羊和安吉白茶等3个标志性产业大脑应用场景,全面推广应用“浙农码”。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谋划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千百工程”行动方案》,大力培育乡村振兴“五类英才”,吸引青年、乡贤回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要素保障。四是对标“人文新湖州”,打造文化乡村。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整理民风民俗等乡村文化,打响湖州“月月农”等湖州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品牌,丰富乡村文化供给。用好“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名片,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推进农业文化遗产等级提升。五是对标“品质新湖州”,打造善治乡村。创新丰富“余村经验”内涵外延,健全完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农村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整合提升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村级公共场所,积极争创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和典型案例;强化法治规范引领保障作用,全力打造省级标杆县、标杆乡镇、标杆村居。六是对标“幸福新湖州”,打造共富乡村。扎实推进“强村富民”集成改革,打好“市场化改革+集体经济”等四套组合拳,加快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志性成果。大力实施第六轮“强村计划”,完善推广“强村十法”,鼓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专业化公司,参与经营风险可控、收益稳定的项目,确保今年底消除80%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下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