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晶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溪从城里过,人在镜中居。”古时已有清丽出众美誉的湖州,其“美”之特质传承至今,在全体湖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美丽湖州”不断提升着内涵和外延。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地,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湖州新定位——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今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新目标、新定位既是对湖州过往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湖州未来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动员大会吹响了加快建设“六个新湖州”的号角,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企业家、群众为铸就新时代湖州之美献计出力。
清风拂遍营造美丽“生活圈”
美丽湖州建设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营造山明水秀的大背景。污染防治是美丽湖州的基本要求。要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以数字化手段赋能生态环境治理流程,持续深入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四大攻坚战。以大气综合治理为抓手,全面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巩固“五水共治”成效、创新工作思路方法,确保地表水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以上。坚决落实治土、清废、治塑各项举措,提升城市品味和管理水平,争取全市域建成“无废城市”。美丽城乡是美丽湖州的建设重点。要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以更高标准、更全角度、更优体验打造美丽乡村新图景。《湖州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未来社区、美丽城镇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为构建整体大美、湖州气质的城乡风貌明确了主要目标和行动路线。要促进美丽河湖建设迭代升级,加速迈入全域美丽水网幸福河湖建设的新阶段,充分实现人水和谐共生目标。绿色生活是美丽湖州的关键内核。要积极推动全民形成“美丽湖州、行动有我”的思想意识,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生活评价通则》等文件的发布实施为契机,全方位塑造绿色生活市域典范。
移步换景描绘美丽“江山图”
湖州坚定不移实施生态强市战略,绿色始终是湖州发展的最鲜明底色。湖州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并持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体制建设,确保“护绿”行动一茬接着一茬干、全面覆盖无盲点。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环境治理社会协同机制,包括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碳惠湖州”调节机制等。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将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与数字化平台紧密结合,构建“人防+技防”的耕地保护湖州样板。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为指引,制定系统化方案,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包括推进全域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落实《湖州市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管理导则》,深化推进“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全域绿色矿山建设、天然林保护等重点项目,显著提升湖州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健全湖州动植物及栖息地本底档案,编制湖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以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为载体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和相关知识普及。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建立减污降碳协同的新机制新模式,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目标,推动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以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新能源产业等为基础打造全国绿色储能基地。以《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为导向,实现绿色金融对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有效助力。
点绿成金培育美丽“生产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征程中继续探索和实践点绿成金的新路径。加快打造绿色低碳共富综合改革区和生态价值转化、低碳技术创新、绿色智造变革、生态富民共享、生态文明传播五大“高地”。进一步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推动GEP核算在生态价值转化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湖州特色生态产业实现类型、规模、效益的多重提升,支持和引导林下经济、水美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试点推广森林氧吧、未来农场、林业碳汇等生态价值实现新模式。以绿水青山的独特资源禀赋增强对创新要素的集聚吸引能力,科学布局、全力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培育壮大创谷经济,树立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的城市形象新标签。建立完善生态富民惠民机制,打造集合技术支持、融资平台、政策咨询、风险管控等多元功能的生态资源转化共同体,构建“1+3”绿色交易服务体系,推动生态产品服务“第四产业”萌发成长。还要持续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构建和完善包含绿色标准、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的绿色制造综合体系,进一步用好“工业碳效码”等数字化工具,打造全国绿色智造名城。
(作者单位系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