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施妍 李则名
城市管理千头万绪,难题更是多如牛毛。遇到“硬骨头”,是绕着走、等等看,还是迎难而上?吴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答案掷地有声:大事面前看担当,解决问题不做“选择题”。
如今的织里镇珠江中路,整洁又有序,可如果把时间的指针拨到一年前,这里的路边随处可见占道经营的小摊。年年整治,可这条路上乱摆摊的行为并没有收敛,附近居民怨声载道。
怎么破?
考虑再三,执法队员沈树军想出了软硬兼施的一招:对道路进行改造,施划停车位、增设隔离带,既保障了百姓通行安全,又对流动摊形成天然“屏障”。与此同时,打出“人情牌”,执法队员轮番上阵,上门对商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大家的齐心协作下,困扰多年的问题去年终于解决了,真正做到还路于民。
“织里人口密集,占道经营、乱停车等问题一直是老大难。”吴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织里分局副局长李根栋说,靠着连续整、集中治、高效管的“九字诀”,分局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硬骨头”。同时,借助“智慧城管”系统,开启城市管理“云”上模式,让小城治理有了新“织法”。
一到饭点,小餐馆烟雾缭绕的情形,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单是2014年,与餐饮有关的投诉就有954件。”吴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业务二科科长陈建宾说,也就是从那一年起,他们开始了与油烟管理的“战斗”。
2015年,中心城区有证餐饮单位启动油烟净化装置安装工作。两年后,实现油烟净化装置全覆盖。可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小餐馆为了省钱,设备只管装不管洗,久而久之便成了“摆设”,厨房里依旧油烟弥漫。
怎么办?
建立第三方定期清洗制度,迫在眉睫!“当时,我们一家家地跑,一个个地问,足足花了3个月时间,才把辖区里2433家油烟餐饮单位的情况摸了个遍,并逐一记入档案。”那段经历,队员阮宇辉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随着“一店一档”大数据收集登记工作的完成,油烟净化装置清洗制度也应运而生,他们又对照“一店一档”记录表,每月定期对油烟净化装置的安装、使用、维护、清洗、检测等进行检查。
这两年,依托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吴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又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餐饮在线监测,将事中处置、事后处罚转向事前预防。截至目前,已在全省率先实现油烟在线实时监测系统全覆盖,设计餐饮油烟的群众投诉举报量连续4年每年降幅在三成以上。
2020年度省级城市精细管理优秀单位、浙江省城市建设管理成绩突出集体、市级文明单位……大刀阔斧的整治,让城市环境迎来了“硬核”提升,也让吴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收获省市各项殊荣20余项。随着辖区面貌的提档升级,执法队员们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精细化管理,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于细微处见担当。
“店前的水泥砖坏了,请帮忙修补一下!”9月1日,月河中队商户群里有人发出求助信息。不到十分钟,队员慎涛涛就带着第三方施工人员赶到了现场,半小时后,破损处修复完成。
“通过执法+商户微信群,今年我们尝试推出‘商户点单、执法服务’体系。”月河中队中队长沈旭清说,两个多月来,这个微信群打破了队员和商户之间的沟通壁垒,协调解决问题400多件,有力提升辖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形成了群策群治、良性互动的治理新模式,受到百姓交口称赞。
在城市管理中,有温度的执法往往更有效。这一点,在今年创新推出的“集成改一次”服务中,又一次得到了印证。
今年5月,织里镇姚家田单元一在建工地来了迎来执法检查。让负责人戴伟均意外的是,这不仅是一次涉及多领域的联合检查,相关部门现场还有针对性地提供了一份“体检报告”。
“在精细化管理中我们发现,只查不改、以罚代管、累罚不改的问题,已成为末端执法中遇到的新难题。所以,我们推动‘综合查一次’向‘集成改一次’迭代升级,一次性查隐患、一次性给出治疗方案,变查与罚为主动改,引导监管对象改一次、管长效。”综合行政执法指导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顾明介绍说,“集成改一次”实施三个多月,所涉及的问题一次改到位的比例高达95%以上。
“我们多辛苦一点,人民就会更满意一点。”吴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叶平说,城市的主角是人,作为精管善治的“执法尖兵”,就要把群众的诉求作为哨声,善啃硬骨头,围着问题转、围着群众转,一茬接着一茬干,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百姓打造满意的幸福家园。
专家之声
湖州市委党校生态文明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张璇孟:给辖区群众创造干净整洁、秩序良好、安全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是设立、行使行政执法权的核心目标,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行政执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吴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工作实践中敢啃“硬骨头”、巧练“绣花功”,始终把群众满意放在首位,体现了新时代执法队员应有的责任担当和作为,不愧是一支精管善治的“执法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