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市集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是一场全方位的大考,既考验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更考验意志品质、担当精神。市城市集团聚焦高水平打造“六个新湖州”实践目标,以目标引领、差距管理、过程控制、考核激励、以实绩论英雄为实践理念,突出创新制胜、变革重塑、风险防控、共建共享工作导向,全力抓好经济、项目、产业、资本、民生、平安、党建“七大报表”,为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贡献国企力量和智慧。
一、深耕产业造血攻坚。一是产业造血,助力富民增收。探索产业“造血”、资金“输血”、低碳“活血”并重,生产、生活、生态并进的精准帮扶新模式。建设投资7.5亿元、安置面积8.8万平方米的童心印花产业园,将位置好、收益高的优质物业供119个经济薄弱村优先挑选,通过价格补贴让利1亿元、争取房款补助1600万元、协调优贷减息250万元等一揽子举措,主动让利百姓、分享项目红利,为每个薄弱村年增收50万元,同步实行“第三方统一招租管理、2年上调1次租金”等运营机制,动态保障物业价值与租金收益。园区整体运营后,可帮助8000余人实现“家门口”的就业,帮助周边农户人均增收7万余元。二是创新破题,实现地企双赢。依托东林镇全域土地整治成功经验,着力在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村级留用地等方面探索创新,打造“政府+国企”共推乡村振兴的示范工程。立足湖东片区、仁皇山分区、市北分区等责任区实际,对16个村、折算商贸用地约950.34亩的村级留用地进行统筹开发建设,着力解决地块“小而散”、开发不专业等问题,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利益,实现“村民成股东、年年有分红”。三是项目攻坚,助力能级提升。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项目,统盘考虑文化梳理、产业功能、建筑风貌、城市配套、生态宜居等要素,整体打造老城区宜居、乐业、幸福家园。聚力推进南太湖CBD、文化步行街区、南浔美食城、人才创业港等重大能级项目,全面完成市北31号块、窑湾东等6个房票房项目竣工交付,确保7276套房源如期交付使用。提速推进中医院迁建、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将军山公园(二期)、市北体育公园等民心工程见绩见效。
二、聚力城乡协同发展。一是改革牵引,打造共富班车。以打造全国首批“新城建”试点为抓手,投资1亿元推进“清亲好水”班车建设,针对110万户居民、5000户空巢老人特需群体、10000户高海拔用户、120余家重点企业等服务对象,持续深化智慧水务迭代升级,精细提升零跑效能和用户体验,构建“从源头到龙头”可视化标准化亲民化的新型供水服务体系,实现1570平方公里、超60万户用水“同网同质同服务”。二是能源普惠,打造共富格局。建立以城市供气管网延伸为主、“微管网”区域供气为辅的工作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供气发展,计划2022年新增通气10个行政村、新增农村天然气用户2000户;到2025年底,实现经营范围内所有具备通气条件的行政村管道天然气应通尽通,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推动城乡管道燃气设施一体化建设和清洁能源转型。三是互惠共享,打造共富模式。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协同模式,以订单农业打通乡村振兴产业链前后端、打通农产品产销的“最后一公里”,实现“菜篮子”到“钱袋子”的无缝衔接。增设绿色助农专区,给予免除摊位费优惠,已惠及600余户农户。打造助农共富商位,鼓励发动商户主动对接周边农户,提供销售渠道,已惠及9万余位当地群众。开展助农义卖活动,已帮助25个村及11个帮扶基地销售滞销农产品3万余斤,带动增收10余万元。
三、夯实指挥作战体系。一是聚焦顶层设计、分层分类推组建。实施“四大攻坚”行动,聚焦84个实施类项目主体单位,建立年度、月度晾晒比拼机制。实施资产盘活攻坚行动,加速责任区及城市更新地块的土地出让,积极争取农转指标307亩,实现租赁收入1.6亿元。实施争资强企攻坚行动,积极探索创新产品,加快混改、并购步伐,形成“1+4+N”上市队列。实施管理创新攻坚行动,深化清亲好水等民生领域管理新模式,创新党建联盟模式、做强党建产品,积极创建党建创新案例。二是聚焦打法路径、精准精益抓执行。组建南太湖CBD、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未来社区等四大党建联盟,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党建联盟“能级群”,总用地面积超过747亩,总投资近300亿元。组建物业、医养、危固废处置等八大党建联盟,打造“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党建联盟“服务群”,危固废转运覆盖率和处置率基本实现100%,惠及城乡居民120余万人。组建乐民广场、简爱计划、唱响湖州等六大党建联盟,打造“蝴蝶公益”党建联盟“志愿”群,目前已累计服务人群超过7万余人,服务时长超过10万小时。三是聚焦比拼赛马、高质高效保落地。实施部室比行动、企业比报表、工作比位次、服务比口碑、党员比示范、全员比奉献的“六比竞赛”,紧盯“指标全年红、任务全线红”目标,创新项目比看、指标亮晒、问题曝光等推进机制,强化考核导向、结果运用,深化攻坚工作专班建设。选树一批“两优一先”、一批创新工作室、一批实干争先典型、一批匠心年度人物,设立先进典型看齐标准,围绕课题攻关、技术创新、文明创建等领域提升专业技能本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整体技术创新和职工技能素质提升。目前已选树创新工作室5个,先进典型100余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