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娟
本报讯 “通常来说奶茶杯是其他垃圾,注意没喝完的奶茶要倒掉。”日前,在南太湖新区仁皇山街道天成社区,垃圾分类桶旁的“小睿”智能机器人又一次解答了居民提出的相关疑问。据了解,“小睿”是该小区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的一部分,可以对市民错时投递进行监控,同时指导居民正确投放。
今年以来,新区在全域开展了“二定四分”垃圾分类工作,各街道因地制宜,根据社区所在环境和居民的生活习惯,探索创新垃圾分类方法,将精细化落到垃圾分类工作中的每一环,助推新区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
殷玉雯是康山街道汎港爱家社区的工作人员,从2020年7月开始,她有了另一个身份——社区垃圾分类专管员。“每天早上七八点是我手机最忙碌的时候,监控平台手机客户端时不时就会发来一条提示信息,某户居民通过正确投放垃圾获得了积分。”
殷玉雯所说的垃圾分类监控平台叫智慧全域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打通了桶内桶外监管数据,专管员可通过该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远程查看垃圾投放情况,实现点位实时精准监管、督办整改,并且这些视频都支持7天内回放。
据了解,目前,新区已有11个小区37个投放驿站试点人工智能AI识别监测系统。
在智能系统为城区垃圾分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农村“三微”垃圾分类“晾桶”治理新模式,也为农村区域垃圾分类工作打开了新思路。
清晨6时许,一辆载着垃圾分类桶的三轮车停在了康山街道沙家浜村村民秦廷华的家门口,村垃圾分解员吕顺珠走下车,将居民家门口的垃圾桶清倒干净,并将桶口朝下,进行“晾桶”。
“‘晾桶’可以让分解员一眼看出是否有垃圾,便于他们收集清运,也减轻了垃圾桶异味。”沙家浜村党支部书记王明峰说,“除了‘晾桶’外,我每天上午都会到村里开展一次微巡查,发现有垃圾分类问题马上进行整改。村里每周也会召开微例会,讨论垃圾分类工作中遇到的难点。”
通过微巡查、微整改、微例会,沙家浜村形成了及时发现问题、随手就地整改的工作机制。这不仅带来了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居民形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我们现在分类都很自觉,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得很清楚,垃圾一天一倒,很干净。”沙家浜村村民施利珍说。
据悉,新区5个街道18个农村已开始分批推广落实农村“三微”垃圾分类“晾桶”治理新模式。新区垃圾分类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垃圾分类的各种“新打法”进入农村,垃圾分类将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