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梳理信息 实时跟踪 建立台账

织里打造矛盾纠纷化解“织北模式”

  记者  俞黎新

  本报讯  这夜,织北派出所调解室内,灯光如昼。“只要把我的加工费给我,这件事就算结束了。”听完这话,在场所有人紧绷的神经顿时放松下来。近日,随着社区民警王鑫在一本名为《社区矛盾纠纷隐患排查表》的本子上把当事人张先生和徐先生的经济纠纷这一列重重划去,这场跨度三年的纠纷调解圆满结案。

  今年以来,织里公安分局聚焦“安居乡里”共富班车,紧密结合织里本地特点,创新探索矛盾化解“织北模式”,协调推进辖区各类矛盾纠纷化解,为织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们从多次报警的警情中发现重复报警人员相关信息,梳理并进行等级评定,根据等级通报街道及社区,社区民警配合上门了解情况,实时跟踪,建立台账。”织北派出所所长张剑锋说,他们探索出了“事前、事中、事后”的矛盾化解模式,实现群众的每一起矛盾纠纷都有人管、有人解。该模式启动以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369起,化解率达96.5%。

  织北派出所与医院、学校、银行、商圈保卫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平安公益联盟。一旦发生纠纷,派出所按照“法为上,理为先,情为本,和为贵”的工作思路,强化综治、司法、社区、街道、行业协会、场所的多方联动,建立“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形成了“法、理、情”融合的工作格局,派出所推动成立乡警调解室,以乡音拉近当事人距离,听取当事人诉求,从当事人的角度解释疑问,及时抚慰当事人,有效防止纠纷初期缺乏引导,导致矛盾纠纷升级扩大。

  派出所民警还会对当天的警情、每起矛盾纠纷处置后的情况进行专门电话回访、总结经验,针对处置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形成书面报告每周例会分析讨论。在派出所的建议下,今年辖区医院、学校、金融网点均设置了调解矛盾纠纷的专门区域,将所有纠纷的解释、谈判等工作都放在该区域进行,不影响医院、学校、金融网点、商业的正常秩序,坚决把各类矛盾纠纷排查源头、化解在初始、消除在基层。

  矛盾纠纷化解离不开聪明的“大脑”和敏捷的“神经”。织北派出所依托“云眼”系统开发“清警”应用小场景,将警情个性化分类,开展全量滚动式分析对比;通过矛盾纠纷“四色预警平台”,建立涉童装产业黑名单、从业人员异常报警等数据模型;建立集 “3212345”民生热线、社情民意、动态排摸发现的矛盾纠纷于一体的“数据库”,形成以派出所为中心,街道、社区及各类场所为终端的点对点信息收集网络,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进行实时分析。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专版
   第05版:美丽中国·湖州“碳”路⑦
   第06版:专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法治
织里打造矛盾纠纷化解“织北模式”
检察“连心桥”入驻人大代表联络站
《茫崖之恋》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大奖
扎好篱笆 风清气正
未成年人道德法治体验馆有了新课
民警学急救
吴兴成立审判辅助事务集约中心
德清警方顺藤摸瓜破获售卖假烟案
一醉驾男子血液酒精浓度“爆表”
起诉时虚假陈述 原告写下具结悔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