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启文
在阅读一个作家作品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观察一个作家的状态,写作时所处的状态。散文家张林华现在的状态,正如他这本书的书名,一生不过一念,进入了一种“通达”的状态。这是一个成熟的作家集人生阅历、生活积累、知识储备、思考沉淀、审美发现融合、综合而成的状态。
《一生不过一念》就是作家在这样的状态下所呈现的作品,是耐读的,值得细细品读的。
一是注入深沉情感。一生不过一念,这个念,就是积淀在心底挥之不去的念想和情感。这部书中,一篇就是一个念,尤其是回忆往事的几篇文章。同为“60后”,我们有共同的记忆,会产生共情。一座龙窑,尘封的往事,却在作者心中活着。小贾是一个人,也是一代人的命运。《从懵到懂四十年》《黑金》等篇章里,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忆旧的层面,而是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行文叙述不紧不慢,细节却是细细密密的,在时光缝隙里打捞曾经的故事,重现生活现场,尽管写法轻松、俏皮,有很多苦中作乐的调侃,但基调是沉郁的、深沉的。
二是贯穿澄明之心。全书分两个章节,一是山水如此淡,一是山河何其重。这个淡,是岁月褪去喧哗之后的澄净,是大江千帆过后的空灵;这个重,倒不是作者自身之重,而是作家对自然、人文和现实生活所怀的敬重之心,以及现实问题的凝重之态。淡也好,重也罢,都需要抱有澄明之心,去观照,去发现,去提炼。所以,这部书里,弥漫着哲学的气息,散发着思辨的火花,印记着作家咀嚼生活后的况味。书里引用了不少名人的句子,也有作者自己的题记,这些句子好像是一小勺盐,融化在文章之中,渗透在字里行间,使作品具有了思想的分量。
三是发现生活机趣。张林华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人,具有文人的才情和格调。他细腻,善于观察,敏于发现,总是能在寻常日子里挑出有趣的瞬间,能在南来北往的朋友交往中记住有辨识度的细节,能在绿水青山中锁定云踪鸿影。同时他又幽默,低调的幽默,由幽默而生发机趣。要做到这些,自己要保持一个赤子之心,自身是一个有趣味的人。生活之“梗”无处不在,就看你怎么去随手拈来,融会贯通,恰好表达。这就需要智慧,也需要平时的积累和储备。张林华做到了。
这三点是这部书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可我有点不满足。《龙窑》《从懵到懂四十年》《黑金》等这几篇文章,已经营造起小说的年代氛围,酝酿了要讲故事的冲动,搭建起了中短篇小说的雏形。这时候,如果以小说的样式延续发展,可能就是另一方景观。散文的样式看上去很自由,写啥都可以,可长可短,其实它是不自由的,它不能虚构,不能随心所欲。而真正的艺术真实,是要启用发挥虚构这一工具的作用。一个特定的年代,一个特定的场域和生活场景,几个性格各异而情感交织的人物,由一个特定的行为和性格逻辑所引发人物命运,这些气息、元素,都已经盘旋萦绕在作家心底里好长时间了,只要把这些重新加以组合,细细密密地加以叙述,就是一篇很有年代感又可以赋予生命之轻之重的小说文本。当然,我在这里无意比较小说和散文两个不同文学样式的优劣长短,只是希望作家的“人生之念”能够得以更为宽阔或多维度的文学表达。
(曹启文,浙江省作协党组副书记,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