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芳
近期,回老家重走浣东桥,坐在老桥石上,笔者的思绪飘回在农村生活的少年时代,夏夜星空下坐在浣东桥上乘风凉,听大人们聊天消遣的情景。那时,村子里还不通电,乡亲们夏夜消暑的方式是在村中心许家祠堂前黄杨树南的浣东桥两边,坐在桥石上,摇着蒲扇,吹着水风,家长里短天高地远地话说“三海经”。
太湖西岸溇港怀抱的一个水乡村庄——下无胥自然村,是笔者的出生地,村中连接港南港北有座浣东桥。下无胥村村名的由来与春秋楚国大夫伍子胥有关,浣东桥桥名的由来也与伍子胥有关。传说浣纱女在河边洗涤时遇伍子胥逃难,为救伍子胥,她投河自尽,后来在她投河处的东边建了座桥,故名浣东桥。
浣东桥的东侧有副对联:楚水吴江凭利济,浙轮苏马庆安排。隐意是:这地方春秋末属楚,后又属吴,水系发达,河网密布,物产丰富,人们凭借此桥,两岸利益可以互补。浙江的轮船,江苏的车马庆幸有此桥,巧作安排。桥的西侧也有一副对联:容纲龙泉流冀北,安排雁齿在浣东。含义是:长兴竹木、农副产品通过船运,经太湖、运河运往北方;这座石桥桥阶安排得非常美观,犹如天上整齐飞翔的雁阵。有了这座桥,两岸行人、货物运输就十分便利了。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许家祠堂里办村小,笔者曾在祠堂读小学,穿村的浣纱溪从祠堂门前而过,溪上的浣东桥是座石拱桥,南堍有块青石碑,记载着1913年冬月重建时乡民的捐赠碑文。远望如虹卧波,气势非凡,为村里的标志性建筑。
地处村中心的浣东桥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老少无欺,接纳所有人的到来。白天,孩童们在祠堂里读书,在桥上、在黄杨树下追逐嬉戏,浣东桥成了我和小伙伴们玩耍的乐园。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电子玩具,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就是爬树玩水、彩蝶蜻蜓、蛙喧蝉鸣、鱼虾泥鳅,在浣东桥上编演五彩斑斓的童趣。夜晚,成年人总是要抽空到桥头相见,桥面的石阶成了乡亲们坐着聚会的“百姓议事所”。特别是夏天,每天夜晚,夜幕像一块缓缓落下的帷布,星星在天穹眨起了眼睛,浣东桥将乡亲们温柔地收纳。月亮出来了,溪水在桥下流淌,银辉漏下斑驳光影,河面上波光闪闪,大家坐着消暑乘凉拉起家常,说说自家的地,聊聊人家的苗,互通耳闻目睹的新鲜事,浣东桥是乡亲们说丰收话桑麻,乘凉聚会的好地方。人们谈论着年景、蚕桑的收成、稻谷的好坏、家长里短和越来越好的日子,浣东桥不知道听过了多少这样的乡音,演绎了多少个美丽的乡村故事。
《田螺姑娘》《大毛细毛斗》《东南风吹来紫英英》《草头郞中》等,许多半个世纪过去了还能口述的乡村野话和离奇传说,我都是从浣东桥上听来的。我还记得在桥上经常说书讲故事的陶先生的英容笑貌,陶先生是村上章家的上门女婿,那时正值盛年,身材高大,声音洪亮。他受村人之邀说书时身穿咖啡色长衫,手拿油纸扇作道具,摇头晃脑,指手画脚,嘻笑怒骂,表情夸张。每当手里的油纸扇“啪”一下拉开,就时而扮男,时而装女,用土话开说,音调高低起伏,仰扬顿挫,男声女调,悦耳动听。那句“张飞长板桥上一声吼,吓退曹兵三千”余音犹袅袅在耳,现在我还能模仿。《三国志》《水浒传》《封神榜》的动人故事我最先就是听陶先生在浣东桥所说的。
夜深了,繁星在夜幕中闪烁,月亮高挂天空,劳作了一天坐在桥石上乘凉的人们打起了瞌睡,进入了休闲状态。吹来的风,带着稼穑的香味,野蔌的芬芳,浪花的清凉,把暑气消散。此刻,大家都放松下来,有才艺的青年开始展示才艺。仲哥的笛声,坤叔的二胡声以及金凤姑娘的歌声,总能赢得阵阵叫好声,夏晚的浣东桥成了人们寻欢作乐的海洋。
时事变迁,祠堂早已拆除,浣东桥上长满了杂藤野草,己完成了“浙轮苏马庆安排”的历史,桥东边又建了座可通汽车的平桥,2010年被列为长兴县文物保护单位。乡亲们夏夜纳凉的方式也早已改为居家空调风扇,已不再齐聚浣东桥,然而少年时星空下的那一份欢乐惬意,一直令我的回忆充满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