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是一座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东南望郡,这里物产富饶,人杰地灵,出现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同时也成为许多明清小说的重要素材来源地,诸如《三言二拍》《再生缘》《金瓶梅》等。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不约而同或多或少都渗透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州的元素,或是其中的人物来自湖州,或是故事发生地点在湖州,或是历史典故出在湖州。本专栏今起推出“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湖州元素”系列,意在“钩沉历史,分享光荣”,为湖州“文化大市”建设添砖加瓦。——编者
虞文清
《西游记》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西游记》与湖州的关系主要通过作者吴承恩与湖州的关系得以体现。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年过花甲已经63岁的吴承恩和当时著名学者归有光,几乎同时被朝廷委任为长兴县丞和长兴知县。吴承恩拜别了老母和妻子,背上了《西游记》手稿,到杭州谒候。一则是手头并不宽裕,二则是留恋西湖湖光山色,所以一直住在吴山脚下的玄妙观里。到第二年也就是隆庆元年(1567年),有幸为巡抚浙江的军务提督刘畿代写了《诸史将略序》,才结束谒候,于正月中旬正式得到训谕,离开杭州,到长兴去赴任。至今,在长兴县不但还留有归有光撰文、吴承恩书写的《圣井铭并序》《梦鼎堂》碑,而且还留下了吴承恩的故事。在做长兴县丞期间,他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他除勤奋好学外,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他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加上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吴承恩在任长兴县丞期间,游历过相邻的江苏宜兴的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安徽广德的太极洞以及湖州境内弁山的黄龙洞、罗岕的白岘洞等。这些洞内外的景观,在《西游记》中所描写的花果山水帘洞、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混世魔王所住的水脏洞、盘丝岭的盘丝洞、紫云山的千花洞、狮驼岭的狮驼洞、柳林坡的清华洞、陷空山的无底洞、隐雾山的折岳连环洞、豹头山的虎口洞等,可以找到与现实相同景观的影子。这是长兴及周边地区洞景在《西游记》中的历史积淀,也是弥足珍贵的湖州生活元素,是视觉可及的物质遗产。此外,湖州长兴的傩文化与百叶龙文化,也为《西游记》中所吸收。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也与另一位长兴人徐中行有关。史料记载,吴承恩被委以浙江长兴县丞期间,结识了湖州府长兴人徐中行,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吴承恩任职长兴时,著名诗人,与李攀龙、王世贞等并称‘后七子’的徐中行正因母丧致仕居乡。中行字子与,长兴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累官至江西布政使。他美姿容,喜饮酒好宾客。他与吴承恩相交,很欣赏吴承恩人品和才能,‘把臂论心,意在千古。”徐多次向吴承恩讲述汝宁府境内的嵖岈山景色,特别向吴承恩讲述了自己数次登临嵖岈山的感受,并高声吟咏了自己的诗作《嵖岈仙踪》:“嵖岈山上觅仙踪,石猴屹立半空中。圣僧讲经训愚顽,正果得道始大成”。吴承恩听了徐中行的讲述,很有些心驰神往,尤其是听说唐僧曾多次到嵖岈山讲经,并教化石猴成为徒弟的故事。徐中行并推荐道:“写《西游记》不可不走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可不到嵖岈山,那真是个风景绝妙的好去处啊!”史料记载:“石猴文化在嵖岈山可谓源远流长。有考证,明代淮安才子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故事的源头就在嵖岈山,‘石猴王’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嵖岈山就是花果山。当年吴承恩任浙江长兴县丞时因赈灾济民、私自开仓放粮而锒铛下狱,他的莫逆之交也是长兴人的徐中行多方奔走救他出了狱。徐也是当朝诗坛上有名的‘后七子’,此时刚卸任汝宁知府同归故里。他听说吴承恩在写一部奇书,于是劝他去汝宁府地的嵖岈山,一则避难,二则启发些灵感。做过汝宁知府的徐中行当然知道嵖岈山的美丽与神奇会对吴承恩大有裨益。嘉靖四十三年(1584年)秋,吴承恩由扬州抵南京,乘船溯江而上到达武汉,然后沿京汉故道骑着毛驴来到了嵖岈山。他几乎是被嵖岈山的风光惊呆了看迷了,山上的‘石猴王’和神态各异的石猴形象一下撞开他酝酿创作《西游记》的艺术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