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朝许孚远的国际视野

许孚远像
许孚远《许敬庵稿》

  杨振华 

  多年前,笔者去德清乾元镇县东街原粮食局,寻访孔庙遗迹。粮食局曾入驻孔庙办公,此时早已随县城搬迁而人去楼空,一片寂静寥落。开始西斜的阳光照在后院高耸的水杉上,树下的南瓜藤蔓生,一片郁郁葱葱,那蒲扇样的叶子盖满了空地。就在水杉的旁边,发现一角石碑,就拎开南瓜藤,用树枝拨去石碑上的水杉腐叶与泥土,露出字迹,用手捋干净,碑文赫然可见,正楷字体,工整端庄。碑题“重修儒学碑记”,下有“许孚远”的名字。我知道这是明朝的碑刻。我端详了一会,让石碑复归原样,有待文保单位的发掘。从此,许孚远这位乡贤进入了我的视野。

  许孚远字孟中,号敬庵,湖州德清人,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明史》《康熙德清县志》有传,县志把他归入“人物传·儒行”行列。他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儒生,学而优则仕,金榜题名,顺利进入官场。他为官尽忠职守,有想法,有担当,尽力护佑一方平安,虽时常直言进谏而得罪他人,但都化险为夷,一路升迁,官至福建巡抚、兵部右侍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在德清家中寿终正寝,享年70岁。死后,许孚远还被朝廷追赠南京工部尚书,可谓哀荣之至。

  《康熙德清县志》对许孚远评价的视角更多是作为一个儒家学者,“常以身验学,行如其言……天下士无不知有德清许夫子,立言根极理要,所著《学庸述》等,皆足翼经范世”。许孚远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儒学,卓有成效,除了前文所提《学庸述》,还著有《许敬庵稿》《论语述》《周易述》《敬和堂集》等,并且注重学以致用,不做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

  葛兆光先生《难得儒者知天下》(《读书》2021年第12期)一文为我们展示了学者许孚远独特的一面,他不仅仅是一名儒者,也是具有开放思想和国际视野的改革家。

  万历二十年(1592年),许孚远担任福建巡抚。此时,明朝正面临来自东瀛岛国的挑战,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在朝鲜半岛挑起战火,大明、朝鲜与日本展开了一场殊死大战。万历二十年是壬辰年,这场东亚历史上有名的战役被称为“壬辰之役”。许孚远作为福建巡抚,算是海疆大臣,高度关注这场战争。葛先生文中记述了许孚远其时的4件政事。

  一是得到兵部指令派遣间谍深入日本刺探敌情,收集日本政治和军事情报,作为明朝朝鲜问题的对策参考。许孚远综合各人报告向朝廷上疏,主要内容为:第一,丰臣秀吉仍在备战,新造船只千余艘,贼心不死;第二,警惕佛郎机(明朝对西班牙、葡萄牙的混称)人暗中相助日本;第三,防止广东商船把战略物质乌铅运入日本,这是制造火绳枪的必备之物;争取沿海在日本的华裔为明朝打探倭情。总之,明朝要有应对之策,不要偏信日本的“封贡”之说以及所谓的“和谈”。

  二是注重加强与吕宋的合作。吕宋就是现在的菲律宾,当时为西班牙殖民地。许孚远派人到马尼拉,会见西班牙总督,侧面打听日本军情。了解到吕宋华裔袭杀西班牙老总督夺宝事件,许孚远果断上奏朝廷,把逃回国内的罪犯正法,维护了明朝和吕宋的关系,有利于通过马尼拉了解日本丰臣秀吉的动向。

  三是建议稳固与琉球中山国朝贡秩序。琉球是处于中日之间的海上王国,上可控扼东北亚,下能联络东南亚,在许孚远看来,琉球是大明对日战略的一枚重要棋子。琉球老国王尚永去世,大明与日本战火未息。许孚远建议朝廷,按照嘉靖年间朝贡国“领封”旧例,一面由朝廷官员带着皇帝的册封敕命到福建,一面通知琉球的使者来领回敕命,或同时派一个精通海外事务的官员随同前往。稳固明朝与琉球的关系,可以从侧面牵制日本。

  四是提议开放市舶,也就是要开海禁。许孚远看到,因为海禁,不许船只往来,靠海吃饭的渔民无以为业。他警告说,如果闭关锁国,等于“弃众庶以资外夷”,放弃老百姓,不能保证这些没有饭吃的人与倭寇勾结。并且为防日本一国,而与其他国家断绝贸易往来,得不偿失。所以,他提议朝廷“易私贩为公贩”,除了不许与开战国日本贸易,不许买卖违禁的战略物质,彻底开放海外贸易。

  许孚远虽然精通儒家经典,但他的眼光不只停留在书本上,而能够放眼看世界,以国际视野看待东海南海事务。他对大明间谍从日本带回的情报分析大致准确,丰臣秀吉果然于1597年再次大举入侵朝鲜。遗憾的是,明朝后来没有维护好与琉球的关系。多年之后,万历皇帝才想到派人赴琉球,希望通过册封与恩赐,争取琉球维持朝贡国的身份,而日本人随后以3000军人让琉球臣服。

  自然,许孚远提议的开放政策也没有得到采纳实施。一个以宗主自居的泱泱大国,只允许官方的朝贡贸易,并不支持各地口岸的开放,曾经的郑和下西洋,目的也不过是皇帝要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宣示富强,宣扬国威,并非要推进对外贸易。朝廷上下比较统一的看法是,海上贸易有商民勾引外夷之虞,对外开放对明王朝会带来威胁,当然要防止老百姓私自海外通商,杜绝外患。所以,许孚远提议对外开放,有政治风险,一不小心就会遭到弹劾。

  葛先生记述了许孚远对外政策方面的创见,其实,许孚远非常注重内外并举,内政举措务实有力。《明史》记录了许孚远在福建开发海涂,招募民工开垦了八万三千多亩,并且筑城建造营舍,驻兵屯田。这一经验奏请朝廷在闽浙沿海推行,得到认可。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创举。海疆屯田,不仅可以增加粮食生产,减轻地方赋税的压力,还有效地巩固了海防,可谓一举两得。此外,在福建,面对学堂废弃,他兴学,创共学书院;面对福州饥民闹事,他以安抚定人心,给人活路,不主张一味弹压驱逐,即使遭弹劾,也坚持己见,等等。

  许孚远何以有如此远见?这与他的学养不无关系。他师承湖州唐枢,而唐的老师是湛若水。湛若水是赫赫有名的大儒,他的心性理学与王阳明的心学并称“王湛之学”。唐枢也是当时名儒,不仅吸纳湛老师的学问,对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思想也兼收并蓄,主张思辨,做事身体力行,又懂得经世之略,亲历九边及越、蜀、滇、黔等地,凡山川险阻厄塞,了然于胸。许孚远聆听唐老师的教诲,明显受其影响。所以,他笃信王守仁良知之学,只是反对将良知与佛学混为一谈;他主张躬行体验,认为“学不贵谈说,而贵躬行;不尚知解,而尚体验”;他深谋远虑,能够有国际视野来经略海疆事务。许孚远的可贵在于,他虽生活在明朝,但已经懂得如果锁国闭关,国力必衰;只有开放贸易,才能与国际接轨,国家始终立于世界的潮头。

  宋朝胡瑗在湖州独创“湖学”,倡导“明体达用”,经义及事务并重,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对宋明理学有较大影响。所以,从近处讲,许孚远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践行者;从远处看,他何尝不是“湖学”“明体达用”思想的传承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图说
   第06版:法治
   第07版:专题
   第08版:副刊
《西游记》中的湖州元素
明朝许孚远的国际视野
墨重见壁立千仞 笔涩出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