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是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标志,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好这些村落,既体现了时代担当,更留住了乡村的根和魂。
自2013年我市开始实施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以来,共启动了十批67个村的保护利用工作,截至目前,第一至第七批共51个村已完成项目建设并通过省级验收,不少昔日破败的古村落展露新颜。近日,记者深入实地走访调查——
■ 文/见习记者 吴健 本版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留住乡愁
蒙尘古村焕发生机
来到南浔区荻港村,乘上摇橹小船,徜徉在古河道中,从一座座古桥依次穿过。放眼两岸,临河分布着餐馆、民宿,“鱼桑丰园”“渔灯映月”等一个个颇具特色的招牌倒映水中,村民们在河埠头用竹竿吊着篮子,热情送来鱼汤饭、生熯肉饼子、鲜桑葚汁、爆鱼、鱼圆等特色小吃,独具鱼桑韵味的水乡体验令游客们深深陶醉。
“现在村里的变化真大,之前咱们村里的石板路都被水泥覆盖,路两旁民居风格也不统一,看起来乱七八糟的。”73岁的村民孙央囡介绍,自2014年起,村里开展了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水泥下的“古道”重新展露了容颜,古宅被翻修,路两旁的民居造型也成了白墙黑瓦,整体风貌有了大提升。
据了解,近年来,该村累计投入约1.7亿元对村庄进行景区化打造,保留、修缮了40余处历史景点、36座古宅,村庄内古建筑、传统特色建筑、古树名木得到较好保护,并配以环境节点小品、营造特色空间,荻港“去脂还颜”,重现水乡韵味,2015年还获评了国家4A级景区。
同样拥有巨大变化的,还有安吉县畲乡郎村。“之前我们村老房子多、基础设施不足,整体居住环境不好。”该村村支书应朝根介绍,为谋求改变,自2018年起,该村聘请专业团队,投入了2200多万元,围绕畲族传统文化,对古建筑、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造、管护,让“老村庄”焕发第二春。
如今,该村古塘、古井、古桥、祠堂等极具畲族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房屋外墙布满了彩绘,路两旁的房屋围墙样式也进行了统一,竹篱笆代替了砖围墙,屋外,还能看到身着畲族服饰的村民往来,游人一旦步入其中,便能领略到浓浓的畲族风情。
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显示,自2013年我市开始实施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以来,共启动了十批67个村(重点村21个、一般村46个)的保护利用工作。截至目前,第一至第七批共51个村(重点村16个、一般村35个)已完成项目建设并通过省级验收。全市16个在建第八至第十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村(重点村5个、一般村11个)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不少昔日破败的古村落展露新颜。
在已经启动开展的十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我市共完成古建筑顶瓦修补94478.5平方米、墙体加固108179平方米、立面改造117629平方米、构建修复14012个、异地迁入古建筑23幢,完成与历史风貌相冲突的建(构)物立面340290平方米,结构降层房屋20幢、整体拆除建筑面积103401平方米,拆迁安置农户677户,村内古道修复改造2908公里,已经通过省验收的第一至第七批共16个重点村优良率达到100%。
传承文化
村美民富深入挖潜
保护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带来的不仅仅是建筑外形上的变化,还有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荻港村唱响了旅游、产业两手抓、两手都硬的“致富经”。作为桑基鱼塘系统的核心保护区,该村通过引进资金,打造了投资8000万元的桑基鱼塘农产品加工项目,研发生产了十多种“桑陌系列”特色鱼桑小吃,利用桑基鱼塘生态鱼研发了开背鱼等数十个产品,通过线上店铺、直播销售等方式打响荻港鱼桑特色美食品牌,在对老旧农宅集中改造后,推出不同特色店铺12家,形成“苕溪渔隐美食街区”,带动村域内饭店、农家乐餐位数达3600多个,回乡及就地就业600多人。
该村还把现有的农村住宅、农业遗产、生态资源进行盘活整合,利用村庄内古建筑、传统特色建筑、古树名木,配以环境节点小品、营造特色空间,打响4A级景区的名号,去年接待游客达63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02万元。
在安吉县郎村村,响木舞领队黄英对村里的变化感受很深:“随着古村面貌焕然一新,不少年轻村民回归乡村,并对畲族传统文化有了兴趣。” 如今,她的响木舞队伍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队员都是年轻人,前两年,《畲族响木舞》表演还获得了浙江民间文艺映山红奖金奖、首届长三角地区民间文艺展演唯一最高奖。
村里的何氏古居维修改造成畲族婚嫁表演场所,成为村里的人气汇集地;修缮后的蓝成华古民居,大幅改善原住户的居住条件;凤麟广场每天载歌载舞,点缀着村民的日常生活。“我们村里每年还会举办‘三月三’畲族歌会节、‘九月九’畲族丰收节、畲村过大年等活动,可热闹了。”黄英笑着介绍,村落建筑的修复加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村民对传统文化更有自信了,生活的精气神更足了。
市农业农村局介绍,我市在做好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上,助力不少村落不断挖掘本村潜力,让传承千年的农作智慧焕发勃勃生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目前,已经启动开展项目建设的67个村中有中国传统村落17个、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1个、3A级景区村庄35个,同时,累计新增利用业态项目212个,新增乡村创客团队69个、引进社会资本175405万元,村均村集体经营收入达到177.7万元,位居全省前列。
任重道远
古村保护攻坚破难
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虽然我市将古建筑修复、维护作为重要项目进行推进,但在这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大潮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从事历史文化村落规划相关工作近十年,我认为目前部分村落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村庄升级改造后不够个性化。”在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记者采访到了规划设计专家孙立。
村落如何在升级改造时抓住本村特点,而非装修的“千篇一律”?村庄除了打造景区,吃旅游饭之外,是否还有别的路可走?“不管是风光旖旎的自然景点,还是一段历史故事,或是特色小吃,能够吸引游客的不是单纯的视觉或味觉上的感受,而是其中流露出来的文化内涵。”孙立认为,对于传统村落的修复工作,应当深入挖掘村落本身的特色,结合本地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生活习惯的诸多差异,如古村落肌理、院落的布局方式,建筑的开间进深,室内的陈设装饰等,尽力凸显本村特点。
他告诉记者,历史文化村落的未来发展并非只有旅游一条路子,村落还可以依托修复好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现代农(林牧渔)业、商业和服务业,休闲养老业、教育文化业等产业,将现代化产业融入乡村规划当中。
除了不够个性化之外,近年来,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还面临着部分村落资金投入不足、修复的专业性不够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市积极开展了行动。”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两年,我市制定了《湖州市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等文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市财政对市本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按照重点村500万元、一般村30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各个区县也设立了专项资金,部分乡镇给予了配套。
同时,我市在编制保护利用规划时,十分注重科学性、人文性和区域特色,按照高标准、高起点和特色化、规范化的要求,聘请高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还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了市内外专家参与,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如荻港村以“荻香四季、港通天下”为主题,专门委托了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对项目进行了全域规划,以高分通过了省级专家的评审。
据了解,接下来我市将通过努力,力争让每个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做到“一村一智囊”,每个村的规划都有专家学者的监督指导。另外,还将积极鼓励和争取社会力量,以捐资、投资等方式,参与到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中来,形成常态的资金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