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业上楼”促企业更上层楼

  据报道,深圳将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工业上楼”产业空间,把容纳低端制造业的旧工业厂房改造成集研发、办公、生产于一体的新型工业楼宇。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土地是工业发展的基本要素。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用地成本不断攀升。传统厂房空间利用率低、占地面积大、配套不齐全,无法满足企业对生产、研发、办公空间的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如何挖掘存量用地潜能、提升空间利用效率,成为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工业上楼”是一种让企业在高楼中进行工业生产、办公、研发、设计的新型产业空间模式,打破“摊大饼”式横向扩张路径,转向纵向布局,向空中拓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比如,深圳茅洲山工业园通过“工业上楼”改造,把存量土地做成增量空间,使用面积从原来5万平方米拓展至13万平方米。“工业上楼”契合转型升级时代要求,让有限土地创造更大价值,具有示范推广意义。

  “工业上楼”应增强用户思维。工业领域千行千面,不同企业对厂房要求不同。比如,生物医药企业厂房需满足生产工艺和空气洁净度要求,精密仪器制造对振动较为敏感,建筑设计要有减振措施。能否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直接决定企业是否愿意“上楼”。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针对企业特点,对楼层承重、走廊宽度和柱距“量身定制”,配置大型全天候卸货平台,方便企业运送设备仪器、材料产品,深受企业欢迎。园区开发者可在设计厂房时根据产业规划,充分调研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园区规划、建筑设计,确保物流、层高、荷载、绿色节能等方面符合企业需求,方便招商与园区运营。

  “工业上楼”应整合行业资源。物理空间集聚会产生强烈“化学反应”。这种集研发、制造、仓储和办公多功能一体化的工业空间,不仅有助于破解城市产业发展空间难题,还能提升产业集聚协同效益,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北斗大厦”集聚一批北斗导航相关企业,形成包括北斗芯片设计与生产、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数据加工与运营服务、北斗终端及运营服务在内的产业链,大大降低企业之间沟通成本。园区要结合区域内产业分布特点,引进优质企业,促进资源有效嫁接,把每栋楼打造成一条产业链,让园区上下楼“邻居”变成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形成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创新效益和竞争效益的产业集聚高地。

  “工业上楼”应提升软件服务。如青岛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园为企业提供配套金融服务、产业促进服务、政策申报等政务服务和创业服务,满足入园企业多元化服务需求。企业“上楼”之后,仍需“扶一把”,园区要提供生产和生活配套服务,以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促企业更上层楼。

  (徐海,载《安徽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时评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法治
让人才第一资源充分涌流
基层治理多下“化解”功夫
“工业上楼”促企业更上层楼
一杯清露蕴藏发展之力
“逼退”,违法
跨界经营岂是一套就灵
决不能“只拉引线不拆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