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湖
湖州旧城区有一区块,地名:慈感寺。
寺感寺位于新开河东南岸,与莲花庄公园、行知中学(原湖州中学)、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原九八医院)、第十一中学(原湖州一中)等隔路、隔河相邻,对市民出行和生活极其方便,为旧城区的“黄金地块”。
慈感寺的地名缘于历史上曾在这块土地上有过一座佛寺——慈感教院(寺)而得名。
据史书记载,慈感寺始建于唐乾元(758—760年)中,原址在迎禧门(又称青塘门)外。宋嘉祐(1056—1063年)中改名利济院。大观元年(1107年)改名慈感教院。建炎三年(1129年),忧虑佛寺在城外,担心为盗寇窠巢,就迁徙到横塘旁边。
横塘原是湖城内一条大河,河口即现在的潮音新桥和原湖州中学大门前,南来诸水流经定安门(南门)后向东而行,合抱现在的莲花庄公园,会合月河(今建设路)、县河(今东街)之水,经迎春门(东门),汇入古运河(頔塘)。在历史上,这段河流被冠于頔塘的源头。清代南浔诗人范锴在其《浔溪纪事诗》中引《谈志》和《劳志》记道:“荻塘又名横塘”;“今慈感寺在横塘之上,东出迎春门,外连袤百里,在城者谓之横塘,城外谓之荻塘(頔塘)。”宋代时,湖州著名诗人,苏轼的好友贾收(耘老)所居的浮晖阁就坐落在横塘口。周围景物清旷,环境十分优美,范锴在书中写道:莫霞初起日西衔,岘弁遥空涌翠岩。无限离情愁望远,荻塘波景送春帆。
后来,在慈感教院迁徙横塘,特别是宋宗室南渡之后,随着人口繁盛,士族渐多,在“面南山之胜,对南溪之流”的自然美景中,就在横塘四周增土填河,建起园林、池沼、亭馆……成为游人和香客来往的一处游赏、虔诚礼佛的地方。
当时,霅溪(现在的新开河)上还没有桥梁,只有摆渡口,史称“慈感渡”。历经410年后,到了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才建起三孔石拱桥——潮音桥。桥名依南来诸水汇合此处,水声霅霅如潮音而得名。
说起潮音桥,古来还有一个传说,说是一个恶霸强占了摆渡口,让一个哑巴老人每天为行人和香客摆渡,收取摆渡钱。老人看到行人过河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就平时省吃俭用,积攒工钱,想建一座桥以方便人们。后来,老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建起一座木桥。恶霸看到后,对老人咬牙切齿,恨之入骨,认为老人断了他的财路,就唆使几个凶神恶煞的家丁,趁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打死了老人,并烧毁了木桥。第二天,众人告到府衙,经过知府的审理,恶霸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人们又募集资金,在木桥的原址上,建起了这座石拱桥。从此,每当船过桥下,大家都会默不作声,以纪念这位哑巴老人。由于这个传说,潮音桥也被称为“桥里桥”,成为湖城内一处著名的古迹。1984年、2011年和2019年先后被授予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感教院后来逐渐废圮,地名却沿用了下来。现在潮音桥的东堍,门牌号为慈感寺4—6号,原是陈烈女宗祠,俗称土地庙,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残破的庙貌仍然还在。
岁月平平淡淡地过去,慈感寺里的居民们也平平淡淡地过着生活。但在1961年夏秋之际,慈感寺迎来了近十天的空前热闹。
那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喜剧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选取的外景地就是慈感寺前的空地。
在湖城内拍电影,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天荒的第一次,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时,政府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市交通局派出一艘汽艇巡回于新开河之中,以确保水上交通安全;湖州木材公司把堆放在潮音桥岸边、水上的木头全部搬走,腾出场地,供拍摄之用。为了保证电影拍摄顺利进行,在潮音桥西堍设立了出入口,除了演员和工作人员、群众演员以及居住在慈感寺的居民可以进出外,从早晨到傍晚,不允许闲杂人员进入。
为了拍摄电影的需要,桥下的土地庙临时作为电影演员的休息场所。并在庙后的空地上,用木板搭建了大殿的一角。那几天,桥上、桥畔每天是人山人海,拍摄场地上,有各种小吃摊,小货摊,还有人舞棍弄棒,就像赶集一样。
第二年春天,影片在湖州人民电影院公映,因为影片中有湖州的外景,因此场场爆满。虽然在影片中,湖州的镜头不多,但仍着实让湖州人兴奋了一阵子,大家心里明白,通过影片,让外地观众第一次目睹了湖州,看到了古老的潮音桥……
现在的慈感寺东面是横塘路,南面是青年路,西面和北面是新开河。过去,在低矮、潮湿、鳞次栉比的房屋外,周边是桑园和菜地。1914年,在横塘路建有吴兴县立留韵乙种商业学校,后为吴兴县立初级女子学校,上个世纪50年代后,成为湖州中学教工宿舍。几十年间,有关单位沿青年路和横塘路,先后建有湖州羽毛扇厂、钣金社、市防疫站、敬老院(后为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旧货市场、小菜场等等。湖州土特产公司、木材公司、金属回收公司和粮食局等单位也为职工建有住宅。
今年上半年,市政府开始征收潮音新村和慈感寺地块。现在,居民们已陆续搬迁了,相信,在市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经过精心规划,合理布局,不久的将来,崭新的建筑群将出现在新开河的东南岸,慈感寺会迎来新的历史一页,引起世人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