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婆弄小史

  徐湖

  湖城仪凤桥,是一座家喻户晓的桥。桥南北向,跨市河(旧称“漕渎”)。桥北堍东连衣裳街,西接勤劳街(旧称“牛棚头”);桥南,西通小西街,东为金婆弄。

  据史书记载,金婆弄是一条有名的弄堂,在历史上曾建有多所楼房,其中,最有影响的有鱼脯楼、金婆楼、孝思道院和堵王府。

  鱼脯楼是金婆弄西口第一座楼,紧临仪凤桥,楼后是现在的市河。这座楼为历朝历代上贡鱼脯而得名,后来,因当时交通和保鲜技术的落后,经加工的鱼脯在运输途中常常变质腐烂,便取消了上贡之例,著名的鱼脯楼逐渐变为民居。明弘治《湖州府志》记载:“鱼脯楼:按旧志,在仪凤桥南堍东,昔岁贡鱼脯于此楼,修制后罢贡,为民居,今其地有鱼楼界尚存旧名。”

  在鱼脯楼的左侧,是一位姓金的老婆婆所开的酒楼。金婆心底善良,乐善好施,受到众人的称赞。她又好道术,常常与道士往来,谈道论术。清同治《湖州府志》记道:“金婆楼,在鱼脯楼东。金婆好道,遇异人得太乙养元之道,后尸解。”

  这里还有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金婆开设酒楼后,由于她人缘好,酒肴价廉物美,每天是顾客盈门。有一天中午时分,一个衣着褴褛,自称口口道人的道士来到金婆酒楼乞讨酒肉。金婆不但没有一点冷眼轻视和怨言怠慢,反而是好酒好肉相待。一连三天,那个道士总是在中午时分出现在酒楼里,金婆也总是待至如宾。那天,口口道人酒足饭饱之后,将杯中的酒喝下一半,然后递给金婆道:“你如不嫌弃,就喝完这剩下的酒!”金婆不加思索,爽快地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她喝下后不但不醉,反而如醍醐灌顶,神清气爽。

  “好!我一连三天在此白吃白喝,你毫无冷眼相待,反而待如上宾。贫道无以为报,就授你太乙养元之道吧。”说完,就念起秘诀来。

  那道士念完秘诀,只见扬起一阵轻风,就没有了踪影。此时,金婆与众人方知遇到了异人,大家仔细推敲后,恍然大悟地说,两口相叠不就是一个吕字吗?原来,遇到了仙人吕洞宾了。

  金婆自从得了太乙养元之术,更加精进修炼,数年之后,殁而尸解。

  这个传说,到这里本该结束了,但好事者还不肯罢休。说是金婆去世后,湖州一位商人途经洞庭湖,遇到一位老婆婆,自称是湖州的金婆,还赠送了一只鞋子给他。那商人将信将疑,把那只鞋子寄回湖州,告诉家人是金婆死后所穿。众人都不信,大家来到金婆的墓前,挖开墓穴开棺一看,顿时,众人都睁大了眼睛,只见棺内空空如也,只有一只鞋子!一比较,正好是一对。从此,一传十,十传百,金婆的名声就越来越大了,她生前所居的地方,也就被称为金婆弄了。在清同治《湖州府志》里记载:“金婆垂两髻,当年苕水边。因缘久断绝,一朝遇回仙。”“青鞋曾寄同乡客,儿童尚解说奇踪。”明代寓居湖州的文人徐献忠在《吴兴掌故集》中亦这样记道:“金婆楼,在鱼脯之东。金婆好道,筑楼以居,遇异人得太乙养元之道,后因尸解。后有过洞庭湖者见之,以只履寄回,启棺验之相合。”

  这个神乎其神、荒诞的传说是当不了真的,但鱼脯楼和金婆开设的金婆酒楼,可以相信在历史上曾有过的。因为到了元代,在金婆楼的东面,原有一座房屋,是管伸所居,后其女婿和女儿在此重新建造了一座三开间的楼房,名“管公楼孝思道院”(简称管公楼)。建造这座楼不是别人,正是著名的一代书画家、文人赵孟頫。他建造这座楼,是为了祀奉岳父母的。清光绪年间,在陆心源编纂的《归安县志》中记载:“管公楼,在金婆楼之左,赵子昂夫人管氏奉先楼也,子昂有记。”赵孟頫在《管公楼孝思道院记》中这样写道:

  按吴兴志,管夷吾之后,有避地于此者,人因名其地曰“栖贤”,今乌程栖贤山是也。其裔散处郡邑,迄于今不绝,吾妻仲姬所自出也。仲姬名道昇,父讳伸,字直夫,倜傥好义,晚节益自憙,乡里称之曰“管公”。无丈夫子,仲姬所钟爱,至元廿六年归于我。皇庆元年,以余官二品封吴兴郡夫人。夏五月赐告还家,闲谓余曰:道昇先人没而无后,礼妇人内夫家而外父母家又不得祀公,岁时奉尝缺焉,此不能不重哀思者,每一念之未尝不涕横集而心欲折也。幸先人敝庐无恙,意即是建祠……吾咨其孝又善其处是也。得礼外意,遂用其言,为卜相其宜,创楼三间,以祠公及公之配周,凡材竹甓石,悉撤其旧而一新之。既成,使道士掌之,扁曰“孝思道院”……

  在鱼脯楼的弄口对面,现在的二轻大厦,原有一座深宅大院,是明朝天启年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任首辅,湖州南浔人朱国祯的住宅。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湖州后,此大院为太平军将领(堵王)黄文金的府第,又世称“堵王府”,太平军撤退湖州后又成为民居。此大院在后来的岁月里,虽经多次破坏,但其中一间面积为140余平方米的大厅,依然保留了下来。据有关资料介绍,大厅高7.35米,长12.28米,宽11.4米。梁架上雕有“吉祥”、“暗八仙”、缠枝牡丹、琴棋书画、仙禽、瑞兽等物。厅的前后装落地长窗,长窗板上刻有“凤采牡丹”、“鸳鸯戏水”、梅兰竹菊等图案,十分气派。1986年,在拓宽南街道路时,移建至原人民公园(今爱山广场)后的钱业会馆,古色古香的装饰至今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清末后,金婆弄逐渐成为民居,充满了市井烟火气。1937年11月24日,日寇侵占湖州后,在城里大肆放火,金婆弄也不能幸免,据其时的报道,金婆弄火延至杨兴斋(商点),损失严重。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有关部门在金婆弄利用大宅院开办湖州红棉厂,后遇火灾搬迁至城西。1992年至1994年,在建造金婆弄小区和苏家园小区时,对金婆弄进行了彻底改造,原先的石板路改为沥青路,狭长的弄堂拓宽为双车道,路两侧建多层商住楼,从此,金婆弄旧貌换新颜,但金婆弄这个地名依然沿用至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湖州杭长桥
略说南太湖新区的溇港
金婆弄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