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昨天是全民义务植树节,爱绿护绿成了市民的热点话题——

这棵树,何以“植”得

青年志愿者植树添绿。 记者 谢尚国 摄
湖城一处“口袋公园”。 记者 项飞 摄
安吉县梅溪镇龙山林场。记者 伊凡 摄
吴兴区妙西镇森林消防中队在山林开展实战演练,严防森林火灾发生。 记者 伊凡 摄

  “为了迎接植树节的到来,上周二晚上,孩子的家长群就发来信息,让我们全家人利用周末时间一起种树,可以以照片或微视频的形式上传。感觉这种方式挺有意义的。”家住湖城国贸仁皇小区的陆女士说,为此她多次致电社区、街道,“希望能提供一个可以种树的地方,总不能随便找个绿化带,就把树种下去吧。”不过让她和孩子意外的是,社区组织的植树活动早已满额。

  除了植树造林,市民还能以什么样的方式爱绿护绿呢?带着疑问,记者深入调查了关于植树的那些事儿。

  文/记者  宁杰 

  植树是件专业事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植树当成一件大事来干。

  无论是清明时节插柳植树的传统习俗,还是《周礼·地官·载师》记载的“凡宅不毛者,有里布”,都表明植树已经深深融入先民们的生活中。甚至早在舜禹时代,就设立了“虞官”一职,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部部长”。不仅仅是政府,就连李白、杜甫、柳宗元等古代名人都积极参加植树造林,还留下了《寄东鲁二稚子》《诣徐卿觅果栽》《种柳戏题》等诗作。

  当然,古代中国并没有一个法定意义上的植树节,直到民国时期才第一次将每年清明节定为植树节。新中国成立后,绿化运动兴起。197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国务院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后,1981年12月13日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又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定义务开始在全国实施。

  直到今年,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已经坚持近42年,可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市民却发现想自由种植树木好像有点难,为什么?“市民种树意愿强烈,我们当然支持,但是市民种植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且城区已经无法大规模组织植树活动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与绿化处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也从市建设局公用事业管理中心了解到,植树是件专业事,如果土壤、水份等不合适,树木成话率就会降低,实际美化环境效果也不佳,有时甚至还会“好心办坏事”。“植树确实有助于减碳,可一旦种不活,这既是一种资源浪费,也无益于环境保护。”该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

  而另一个关键原因,如今的湖州城区,想找块公共绿地大规模地组织市民种树,并不现实。湖州地貌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原可供造林的地块就有限。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生态立市,在全域加快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一村万树”示范村建设,到去年底,全市森林蓄积量达945万立方米,年增长率保持在5.5%以上。

  “能供市民种树的,一般只能是闲置绿地,或是改造升级的公园绿地。但这样的地块基本都已经有了规划,而且是统一种植的绿化,无论视觉上还是实用性上,都比市民自由种植效果要好得多。”该负责人表示,因此近年来,市民想要植树造林,要去更偏远的郊区,或者小范围内开展。

  爱绿护绿其实很简单

  那么市民又该如何更好地践行植树义务呢?

  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介绍,在我国,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有8类,包括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以及其他。

  “关于造林绿化,现在大多由各区县相关部门负责,以线上报名的方式,邀请部分市民参与。”该局生态修复与绿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国网湖州供电公司、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慈善总会共同主办的“种春天 · 向未来——碳达人赋能绿色生活”主题植树活动,还有德清县在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组织的“我为亚运种棵树”义务植树活动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活动或时间安排在工作日,或植树名额有限,能否参与还需市民自行调配时间甚至拼手速。

  因此,相比于直接参与植树活动,市民不妨转变思路,以其他方式爱绿护绿。“云种树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该负责人说,今年,我市以首批5个市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为依托,结合“浙里种树”等微信小程序或App,推出了“云种树”活动。市民可以通过“浙里种树”预约参加抚育管养、志愿服务、树木认养等活动,或者现场扫码认种领碳积分,进一步了解树种及其习性。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我市森林工作的重心已经从“扩绿”逐渐转变为“提质”。“湖州连续6年在森林浙江建设考核中获得优秀,全市森林覆盖率也稳定在一定水平。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还是存在重栽种、轻管护现象,导致‘种下树、种不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表示,“因此,我们这几年森林工作的重点其实是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而要提升森林质量,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工作是要管好森林,包括推进“林长制”责任全覆盖、严防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举措,湖州的森林管理一直都在高标准推进中。“除了政府,市民能做的也有很多。从管好家门口的一棵树开始,哪怕只是闲来无事拿洗菜水浇浇树,或者修剪一下窗口的枝丫,都是在管养树木,爱绿护绿其实就这么简单。”该负责人说。

  减碳降耗并不只在树

  爱绿护绿很简单,也很重要,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减少碳排放。

  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山体滑坡、洪涝灾害……地球仍在变暖,这些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导致这一变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碳排放首当其冲。

  “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这道《巴黎协定》确定的考题,收卷期限是2030年,距今已不到7年时间。这意味着,人类正在和时间赛跑。为了积极应对气候环境变化,我国在2020年9月提出了碳达峰以及碳中和2个新概念。随着减碳降耗这一思路的确定,我国明确到2030年,全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也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这一层面来说,植树很重要。但对减碳降耗而言,需要做的以及能做的从来不只是植树。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研究,一棵树每年可以吸收并储存4至18千克二氧化碳。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测算表明,一个家庭如果每天少看1小时电视、节约1立方米的水和天然气、乘坐公共交通并且垃圾分类,那么一年下来可减少碳排放918.2千克,这就相当于种植了至少51棵树。

  由此看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植树”呢?且相比于在植树节或纪念日和家人朋友一道种植一棵树,选择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不是更大吗?

  其实在湖州,很多老百姓已经成为这一观念的践行者。这两天,南浔区双林镇就掀起了一股“垃圾分类‘植’入民心”活动热潮。垃圾分类志愿者们化身“城市美容师”,走进居民小区捡拾藏在绿化带深处的垃圾。“植树是为了吸收更多二氧化碳,我们捡拾垃圾不也是减碳吗?”南浔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说。

  从出门吃饭点小份菜到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从乘坐绿色公交出行到把快递包装丢进驿站回收箱,从空调限温26℃到在闲置屋顶铺设光伏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居民生活中的“绿色因子”越来越多,一种更为广泛的绿色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湖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内在要求,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百姓联动,各自扮演好各自擅长的“角色”,从而形成一种人人、事事、处处、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距离湖州真正实现全民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仍需继续努力。”市生态环境局生态文明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手记

  在笔者看来,市民对植树的巨大热情,其实是对家园的真挚热爱,和对自然的崇高敬畏。可我们也应该明白,把树种到土里固然不错,但能“种”在心里更为难得。

  打湿的沙子,会记得每一个脚印。从现在起,给心里的那棵树浇浇水,选择一种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夏天空调开高一度、汽车少开一次、菜饭适量就好……一点一滴减少碳排放,总有一片绿荫能为你我遮蔽烈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昨天是全民义务植树节,爱绿护绿成了市民的热点话题——~~~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深度
   第06版:专版
   第08版:专题
这棵树,何以“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