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建平
前段时间,村里发了个通知,镇文化馆要派人来,免费为村上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上才艺课。其中有跳舞、木兰扇、腰鼓、门球、剪纸、编织等近十个课目。只要身体健康,都可参加,共十五节课。
母亲今年七十六岁,身体健健康康,耳聪目明。我见村上人纷纷前去报名,便鼓动她也去报。母亲说:“参加哪一个好呢?跳舞什么的我这个年纪了,也不适合!”
“剪纸。这个适合您!”我说:“更何况剪纸您也有基础,平时帮人家剪囍字,每年用红纸剪了元宝贴在大门上、蚕房门上、灶头上,又吉利又喜庆的。”
“这么简单的谁不会啊?”母亲想了想说:“听你的,就选剪纸吧。”
剪纸培训一个星期两节课,每节课上午两个小时。文化馆免费发了一个小包,里面放着剪纸用的工具。女老师姓李,五十岁左右的年纪,近十个学员,在村文化礼堂的一间房子里授课。
培训开始后,我过去看过几回,只见母亲和一帮学员端坐在桌子前,用心地剪着作品。李老师从最简单的教起,她一会儿给他们细细地讲解,一会儿又手把手地教着。每次,母亲带回来了课堂上剪好的作品给我看,我一边看一边夸奖她:“今天的剪得不错,比前几天剪的进步了许多”。看到母亲开心的样子,我会想起儿子以前读幼儿园时,带着课堂上画的图画,向家长炫耀的那种场景。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正在房间里看书,母亲走进来指着手中的一幅图画,说:“这个插秧的姿势不对,你看这个人的两条腿。插秧时两个脚应该是这样的。”母亲边说边弯下腰来在地上比划着。
“这是艺术创作,不一定要跟真人真事一模一样的。”我说:“这么复杂的您剪得好啊?”
“慢一点,时间长一点总剪得好的。”母亲很自信地说。
自从参加了这个培训,母亲一有空便在家里拿了纸剪啊,刻的。有好几回,夜已深了,她还在台灯前聚精会神地剪着。她把剪好的作品贴在房间的墙上,红红的很喜气。
有一天,母亲上课回来对我说:“上了十节课了,李老师说明天要开家长会,要向学员的子女们通报一下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
家长会?让子女去参加母亲的家长会,我想想挺新奇的。年轻时经常参加儿子班级的家长会,今天要参加母亲的家长会了。
第二天,我穿戴一新,正在照着镜子,母亲看到了走过来,把我的衣服前前后后地拉了拉挺,笑眯眯地说:“是要穿好一点哦。”临要出门,她又过来在我的背上掸了几下。
家长会八点半开始,我走进教室,见里面坐着八九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男女。李老师先让我们参观挂在墙上的学员作品,我看见母亲的剪纸作品有双喜蝴蝶、花牛、福猪、莲年有鱼等。那幅《插秧图》也在其中,这幅画相比较于前面的那几幅,线条多,画面繁复,剪得有些粗糙,甚至还有一处修补过的痕迹,但我知道,这是一个农村老太太花了不少的工夫在里面的。
正看着,李老师走过来说,在这几个学员中,你母亲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但学习用心,进步也快,剪得很不错。我听了心里喜滋滋的。
回到家,母亲便迫不及待地问我:“儿子,老师怎么说啊?”我说:“李老师说您剪得好,表扬您了,还说剪纸也要劳逸结合。”母亲听了开心得像个小孩子,告诉我说:“李老师前几天说了,剪得好的作品还要拿出去展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