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方高校如何赋能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叶主  熊友平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发挥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优势,整合乡村自然资源、历史风貌和特有文化禀赋,推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重要力量,且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从近年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实践看,校地精准对接,融合发力,成效明显。

  坚持产教融村,助推乡村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推动产教融合、更好服务地方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近年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实施产教兴农,深化“三个融入”,有力助推乡村农文旅产业提档升级。一是融入行业标准,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成立湖州市旅游业产教融合联盟和旅游产业合作委员会,制定发布并实施全国首个《示范民宿服务质量指南》《示范景区村庄服务质量指南》地方标准,助力湖州打造“湖光山色·度假之州”,向全国和世界展示湖州乡村旅游振兴的制度成果。二是融入实践教学,加强校地合作,与世界乡村旅游小镇、大余村景区、云上草原景区等设立实践教学基地,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打造研学、露营体验以及生态文化主题游等活动,通过开发文创产品、设计网红打卡地等促进景区引流。三是融入专业指导,与市旅游行业协会合作,建有10支市级专业化技术服务团队,专业教师每年参与行业调研、产品开发、专业指导、民宿与景区品质评定等工作300余人次,为乡村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育强人才兴村,壮大乡村农文旅人才队伍。推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关键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二级学院专业优势,坚持育训并举,为乡村输送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熟悉乡旅及文创产业、懂平台运维等多种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一是三级联动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人才,坚持送教上门,依托湖州农民学院、区县分院以及乡镇教学点,牵头开展全市农民大学生培养和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等新农人培训,聘请浙江大学、省农科院、本土农技员、校创业导师等“四位一体”专家团队,先后对110余家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进行孵化和结对帮扶,把大学办在农民家门口。二是承接“六个一百”旅游人才培训,与各区县全面实施人才智力项目战略合作,与特色镇、村设立乡村旅游及民宿业等教学点,深化乡村文旅人才培养,组织教授、博士开发文旅营销策划、智慧景区建设、网络直播带货、视频拍摄与剪辑等培训包,培育了一批乡旅领军人才、旅游服务明星、民宿管家等;开展导师结对帮带,做好在校大学生顶岗实习与专业实践。三是组织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培训,开发文旅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与职场礼仪》《新媒体创作能力培养》《湖州地方文化》等系列慕课。近三年来,为农文旅实用人才、“金牌农人”等定向开展中高级茶艺师、咖啡师、花艺师、烘焙师等社会培训150余次,受众达万余人。高级茶艺师考评员和电子商务师考评员培训等4个项目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技能人才评价专家培养基地。

  开展文化走村,提升乡村农文旅品质生活。“文化+”既打开了人们对农文旅产业的诸多想象,也让人感到乡村传统之韵的延绵不绝和时尚之美的品质生活。近年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文化赋能,以文创的传播力、业态的创新力,提升乡村文化体验,让乡村旅游活起来。一是名师工作室驻村,在世界乡村旅游小镇潞村景区,设立张冠芳老师茶艺大师工作室、陈晓川老师陶艺工作室,开展茶艺研学和陶艺研学课程;地校合作设立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阡陌潞”实验民宿,组织4个专业团队开展湖笔制作、绫绢非遗文化展示、茶艺非遗制作、丝绸印染技艺传承保护与文化展示,丰富景区业态。二是文化活动联村,主动参与乡村景区联建,组织在校大学生社团开展送文艺演出等活动;选派师生协助地方办好农民丰收节、陆羽国际茶文化节、乡村旅游大会等活动,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策计出力。三是文明实践带村,学校每年选派教授博士团队和8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赴乡村或景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助企助村纾困活动;组建“大红雁·小红雁”红色旅游大学生宣讲团,开展红色旅游系列宣讲,引导游客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组织“吾爱吾信”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学生宣讲团,走村联心。

  推动艺术美村,绘就乡村农文旅和美图景。去年浙江出台《关于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借着艺术东风“破圈”“出圈”。近年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抢抓“艺术乡建”机遇,找准切入口和着力点,让人走近乡间艺术,能感受生产生活的诗意与美好。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承担完成《湖州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湖州市城镇村景区化发展专项规划(2020-2025)》《南浔区3A级及以下景区调查分析与整改方案》《德清县3A级景区复评检查整改方案》等横向课题20余项,主要就乡村景区规划、庭院美化和艺术氛围打造等方面提出可执行方案,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二是提升艺术体验。学校艺术类专业师生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根据不同乡村旅游资源,结合当地村民生活方式、民间艺术与工艺等物质或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对村落布局、建筑风格、村风村貌、古桥古道等提出艺术美化提升方案,将闲置的农家院改造成民宿集群、陶艺馆、农耕馆、乡村博物馆等文化基地;把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老物件巧妙进行展示,规划设计观景台、文化广场等,墙上绘制农事图等,用农耕文化艺术化展示,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和游客艺术体验。三是打造示范典型。主动对接并承担区县“微改造、精提升”等乡村文旅服务项目,围绕乡村旅游“村庄文化”“商业设计”“影像交互”“社会生活”四个主题进行艺术美化,打造南浔镇息塘村、菱湖镇许联村、千金镇商墓村、善琏镇窑里村等“艺术乡建”典型,并参与八里店镇潞村、安吉横山坞民宿村落、长兴水口乡顾渚村等乡村景区规划与建设,艺术美村涵盖文旅VI、乡村文创等不同类型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农文旅融合和美图景,打响“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

  (作者单位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图说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思学
深化河湖长制 建设幸福河湖
地方高校如何赋能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营造高品质低碳生活环境
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