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营造高品质低碳生活环境

  屠霄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高品质生活成为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降低碳排放量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之一,低碳生活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关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因此,高品质低碳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我国生活端人均碳排放量、居民生活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比重等指标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亟需营造高品质低碳的生活环境,防止高品质与高碳排放的锁定效应。

  首先,要正确认识高品质与低碳的关系。高品质低碳生活是在不降低生活品质前提下的低碳生活,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前提下的高品质生活,两者可以相互促进。高品质生活带来的消费升级可能增加碳排放,但是具有低碳价值观的消费潜力的释放可以加速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低碳生活不仅能实现在消费端减碳、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也是创新消费模式、激发内需潜力、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低碳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是为了让高品质生活更可持续。低碳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为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描绘了美丽的图景,让人们更加自觉地去践行低碳生活。高品质生活符合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规律,是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动力,也是低碳生活追求的目标。

  其次,要加强高品质低碳生活的“软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善性住房、交通、文教、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将不断提升,潜在的碳排放也不断增加。但是,对高品质的界定是可以引导的,需要在高品质与高碳排放形成锁定效应前,加强低碳生活的引导,营造绿色低碳新风尚,形成低碳文化。碳排放增加并不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研究发现,家庭碳排放量还受生活地区、生活方式、城乡属性、家庭规模、个人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低碳价值观的塑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费升级带来的碳排放压力,节能、节电、垃圾分类等生活细节也有助于碳减排。我国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蕴含着巨大的生活方式低碳重塑潜力,亟需营造一种高品位、简约适度、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为公众打造低碳生活准则,增强企业研发低碳产品的动力。

  第三,要加强高品质低碳生活的“硬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是高品质低碳生活“硬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国家对碳减排的技术、方法和路径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低碳发展难题。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低碳领域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关键工艺等方面的瓶颈,研发更多实用的低碳生活产品。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降低新能源及相关低碳产品的成本,进而降低人们使用低碳产品的门槛,推动更多人使用低碳产品。各领域高品质低碳生活场景的创建也是“硬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一环。在居住领域,建设从规划到设计、施工、使用、维护、翻新和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对环境负责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低碳建筑;在交通出行领域,打造需要合理的公共交通网络、充足的新能源充电设施等配套设施;在餐饮领域,可以通过推出小份菜、半份菜、剩菜打包等服务,杜绝因食物浪费而导致的碳排放。

  高品质低碳生活是在物质生产发展成熟到一定条件,人民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环境生活能够得到综合发展,物质和精神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湖州作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在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打造“六个新湖州”,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亟需营造高品质低碳的生活环境。

  (作者单位系市委党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图说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思学
深化河湖长制 建设幸福河湖
地方高校如何赋能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营造高品质低碳生活环境
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