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媒记者点赞湖州乡村

  记者  王一堡

  本报讯  6月5日至6日,中央媒体“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湖州。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0余家中央媒体的70多名记者,走访了安吉县和德清县,调研湖州在“千万工程”实施20年间的典型经验与做法。

  安吉县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也是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为持续放大余村综合效应,带动周边村联动发展,“大余村”建设应运而生。大余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彭忠心介绍,大余村包含天荒坪、上墅、山川 3 个乡镇下辖 的24 个行政村,通过大余村建设,将形成以点带面、片区联动、整体提升的生动局面,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细雨飘在山间,一层层淡白色的云雾升起,放眼望去都是墨绿色的青山。采访团在大余村一路慢行,边走边看,不时用手机和相机记录下身边的美景。南屿茶事、银坑影视文化民宿村、“青来集”余村乡村青年人才社区项目、余村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余村印象”等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之前对湖州美丽乡村有一定了解,真的到了现场,乡村的美丽还是超乎想象,这得益于‘千万工程’的实施。”人民日报记者张帅祯表示,如何让“千万工程”好经验在外省落地开花、推进乡村振兴,值得持续思考。“余村的数字游民公社‘DN余村’给年轻人提供了自由的工作创业空间,为余村带去了更多活力。”农民日报记者杜娟感慨,青年们以余村为依托,能在风景秀美的乡村山水间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

  随后,采访团来到安吉县灵峰街道横山坞村。村里匠心打造了小瘾·半日村集群民宿村落,实现往日“空心村”到今朝“网红地”的华丽蝶变。小瘾·半日村集群民宿村落负责人陈谷带着媒体记者们进村落参观。“目前村落里集合了‘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已开业19家民宿酒店,共有客房245间,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在打造民宿的时候,村里并没有选择完全新建一个村落,而是坚持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翻新。民宿主也会根据各自的特点,把民宿设计出了各自的风格,这个值得推广。”环球时报记者庞越为这座充满设计感的村子点赞。

  6月6日一早,采访团的大巴车缓缓驶入莫干山北麓的仙潭村,雨后的山村空气格外清新,四周青山连绵,令人心旷神怡。“我们保护了山水生态优势,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现在有民宿 166 家,50到70岁的妇女在民宿里上班,年薪有5万多元,民宿管家成为国家的新职业……”村党总支书记沈蒋荣当起了“代言人”,颇为自豪地向央媒记者介绍。

  聆听着一个个旧房焕新、点绿成金的乡村故事,大家切身感受到“千万工程”为乡村带来的变化。“我们在2017年采访过村里的一个阿婆,当时她家就已经开了民宿。今天再见到她,她生活又有了新变化,民宿收入增加了,子女们也陪伴在身边,生活得很幸福。”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编辑刘潇说,从村民的点滴变化中可以感受到整个村庄的发展振兴。“采访中得知,这里通过仙潭村的发展辐射带动了周边其他村,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中国青年报记者贾骥业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
陈浩在调研经济运行“提速二季度,确保‘双过半’”工作时强调~~~
~~~我市发布全国首个城市医联体家庭病床服务系列地方标准
加快腾退低效用地,积极开展零土地技改——~~~
李上葵带队开展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专项集体民主监督活动时强调~~~
~~~
~~~
助力中国南方朱鹮种群重建 首次跨省开展迁地野化放归~~~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图说
   第07版:区县
   第08版:综合
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 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优服务扩投资促开放 全力打好经济稳进提质攻坚战
全市域健康共同体愈行愈近
双林工业经济之破与立
深入践行“千万工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生产忙不停
央媒记者点赞湖州乡村
浙产朱鹮从“湖景房”搬到“海景房”
报头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