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豆豆
本报讯 “村BA”燃爆乡村。近日,安吉县递铺街道康山村为新居民举办了篮球交流赛,年青人积极参与。“村里提供场地和设备,年青人多交流、多运动。现在,我们已经有20支队伍了。”来自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韦彩康说,球场、影院等文体设施与当地村民共享,这里是第二个家。
康山村周围分布着多个工业园区,新居民人数众多。这里汇聚了28个民族的8500多名新居民,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员来自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生活习惯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等,这些都给康山村的治理增加了难度。
近年来,康山村在基层治理上下足功夫,探索出了一套“五共”融合自治模式,即就业增收平台共建、民生小事跨省共办、困难群众兜底共助、公共文化服务共享、社会事务多元共管,效果显著。
跨省办理事务有难题,双方政府共同努力。早在2020年,递铺街道就与三都水族自治县联合,成立了康山新居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4名三都籍干部驻点康山。“我们多方协调,在服务中心设立一窗代办专窗,为新居民提供跨省通办服务。”递铺街道党工委委员李伟介绍说,稳岗就业、子女就学、法律维权在这里都能得到精准回应。
针对困难群众,康山也有自己的妙招。比如,该村参照针对本村困难村民的做法,建立起新居民困难帮扶机制,对辖区居住满一年以上,因临时突发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新居民家庭,一次性提供2万元救助。“兜底共助,有压力但必须努力。”康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磊表态。
新居民融入当地,共治共管是关键。派驻安吉的三都籍干部韦学团不仅是康山新居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康山村廉情监督员,参与监督康山村的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对社会事务进行多元共管,能更高效地帮助新居民解决难题并积极融入。”韦学团告诉记者,前不久,康山新居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就和村里一起调解工伤事件,帮助水族新居民王稳顺利拿到了6.3万元工伤赔偿款。
“递铺街道是县内少数民族新居民的主要居住地,康山村‘五共’融合自治模式提供了一个民族融合的经验模板。”李伟说,目前,康山村正全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村里的农贸市场2楼开辟了少数民族特色美食项目,已和8名少数民族新居民洽谈经营,村里还将建设少数民族风情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