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故寻源

走近安吉古城墙

老地图
古城墙

  郑濂生 

  有好友从湖州过来,专程要去看看安吉的古城墙。

  因为我打小就生活在这座古城里,后来我慢慢长大、读书,对这座城池的了解也慢慢地加深,有了新的认知。

  自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安吉建县,曾先后在天目乡、玉磬山东南等地设过县治,唐天祜四年(907),才迁马家渡西,就是现在的安城。

  见《嘉泰吴兴记》卷二:“今县在故鄣城之南,……面大溪,望天目浮玉群峰,直去五十余里。左苕溪,右玉磬山岩。县无城郭,有六门,惟西北二门有名,余皆无名。西曰:齐云门;北曰迎恩门”。这里从此成为了安吉州、县治地。清同治《安吉县志》中说,“墉壑(城墙沟豁)金汤慎固,封守责有攸归,岂得漫凭众志。州城建自明初,次第经营,遂成保障,以时修缮其。”

  据同治版《安吉县志》载:元至正十六年丙申(1356年),明兵攻克安吉,明军中的元帅费愚和总管张俊德奉令来守卫安吉,开始筑建土城,将四门连接起来。设四门:东曰宾阳(迎春),南曰丽正(朝阳),西曰宝成(迎恩),北曰拱宸(迎风)。”并开挖护城河,分设四桥(跨护城河)。明洪武五至六年(1372-1373)又分建了四座谯楼,这座城池开始基本成型。平面略呈桃形,城墙的一周有3335米,城内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50米,包括护城河总面积约0.5平方公里。

  后来“岁久城圮,城濠湮塞。”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知州林壁重修城墙并加高1米,当时仕人莫如爵撰写了《修城碑记》,较为详尽地记录了当时修城的必要和过程。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州江一麟“简乡老之。可任者如千人,分任其役。”城墙延续六里,加高三尺,墙内用土垒,再用石块帮岸。城门上都安装了环钮、锁。此后又多次重修,才逐步形成现在的规模。从唐朝晚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安吉人以安城为中心,经营了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

  朋友到了,车停在东面城墙的公路缺口处,我便理所当然地当了一回导游,就从这里开始吧。

  这里原来是古城墙的东门,建城时叫宾阳门,后来叫迎春门。在笔者儿时的记忆里,迎春门的石材质量和建筑工艺是最好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建造马良公路,被拆除了。

  据记载,当时城墙内外均有环城马道。城内马道用青砖或中间用卵石铺就,散水较大,只是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城外马道用青砖,两边用侧石铺就,散水相对较缓。我们逆时针方向绕城墙外侧的马道走一圈,漫步在环城马道上50米许,这里右侧的护城河上原有迎春桥,先吊桥,后建石桥,建安泗公路时拆除。

  绕着斑驳的城墙走了一段,前面就是北门,北门拱券南北高低一致,原来的外拱为便于交通已拆除,用条石顺砌和丁字形交错的内拱上镶嵌有“澎山石荡”石刻,查干人俊《民国安吉新志稿·山水卷》,“澎山”的位置即在现在的马家渡南山回阜潭,以此可以确定当时修建城门的石料系回阜潭所取。

  从门内的东侧爬上了城墙。旁边有一位老农告诉我们,当年内墙也是用块石包砌的。抬眼望去,护城河边有小广场,还有桑林、小屋,颇显出江南人家的生气。横跨在护城河上的北门桥依然风采不减当年,我们便走近去看看。

  宋《嘉泰吴兴志·下》中说:北门桥在县北小河。桃城匝着万山,唯这条县北小河北折而流,有时秋水暴涨,漫至城垣墙脚,这里无法通行,故而架设了这座北川桥。

  从北门顺着马道继续西行,看着斑驳的城墙,望着那老墙面上肆意生长的青色、砖缝中扎根的植物,让我感受到了一个鲜活的老城墙。抚摸一下,尽管有些破旧、断残,但我依然喜欢。马道右边护城河与斗堤平行向前,走不多远,西行的斗堤突然北折,新铺设的水泥路傍在护城河边,有条小河通过水泥路下的桥洞与护城河连通,这里应该是护城河的出水处。

  往前,到了西门,城台建在台阶之上,走上六层台阶,向上望去,“宝城门”三个字依旧清晰可见。关门内侧可见放门轴的门帽和门栓洞。原来所有城台均设置内外两道城门,内城门开闭式具防御功能,在城门外边砌有石质闸槽,为防洪所置。在现存的城门里,这里的最为完整。这就是安吉古城墙有别于其他城池建设的特别之处,城墙在历史上不仅具有防御功能,且具备防洪作用。且以便洪水到来之前,上闸板挡住洪水,这也是建筑设计的独特之处。

  再向前行,要横穿一条公路,这就是过东门破城而出的安良公路,原本完整的城墙又有了一个大缺口。过公路二十米的样子,这里有道埋于地下的涵洞,在城墙的内侧还清晰可见涵洞的入口,这是当时为排泄内涝设计的。再往前,前面有一段城墙到了这里有些微呈弧形的向内凹进,这里应该是城外最宽阔的地方,风光明媚宜人,当年这里应该是船坞。

  顺着护城河东行百步许,上河坎,到了南门。

  城门上方有“朝阳门”三字,楷书工整有力。城门洞的形状与其他并无多大区别,而城门较其他城门却要矮小很多。在南门右侧墙体,有一镶嵌在墙体上的石刻,碑文分两部分:上额是“聖人之門”,分两行排列,直书“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南城门的低矮是根据南高北低的地势精心设计的,是为了防洪的需要,即紧临西苕溪的南门相对较矮小,而北门则很高大,使得进水慢、泄洪快。

  由南门再向东行,城墙内外都被杂乱的民居占据了,没办法,我们只能选择走护城河外,这不仅不能近距离走近古城墙,还需绕行一大段。

  从南门到南门桥,也不过百十步路,这座桥,又名旱桥,在朝阳门外,所以也称朝阳桥。因护城河湮塞,桥被埋没,在上面铺设了水泥路。

  向东上土斗 堤。这里原本是没有土斗 堤的,还是上世纪“农业学大寨”的时期,建了这一条“大寨土斗 ”。现在因为西苕溪整治,堤上河边修建了游步道,全然变了模样,傍晚时分,散步的游人还是挺多的。

  我记得这里原来有条“老龙坝”,是为了“引水入壕”,拦住西苕溪的水,灌进护城河。东南和西溪连接,清乾隆的《安吉州志》卷三中说,“即西溪所分,”护城河的水从这里流入,“绕州治北折而西”,“水出漕埠矣。”

  顺堤前行,这里的城墙离西溪大河最近,直通城外码头,是城里各种生活资料的专用通道,以前城里的生活资料在码头起岸后不经城门,都是从这里进出的。

  安吉古城墙在这千余年中,真可谓饱经风霜,这段城墙因为直面大河,是遭受洪水冲击最为厉害的地段,受损也就最为严重。根据文献有明确记载的,古城墙在历史上曾遭受过七次特大的洪水冲击。城墙屡毁屡建,充分体现了安吉人不屈不挠与大自然、与外来侵略者奋勇抗争的精神。

  再往前,又回到了被拆毁的东门。东门外,这里的人家笔者都熟悉,在民居中小憩一下,喝着热腾腾的白茶,我和朋友聊起了天,当然,主题还是今日看古城墙时的感受,我自然有说不尽的自豪。

  安吉城位于古鄣郡中心地带。古时曾经称过桃州,有过它曾经的繁华。按照《东岳行宫碑》的记载,这里是当时的“东南大邑”。

  它形成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城池虽小,但城墙、城门、谯楼、护城河一应俱全。走近现在的古城墙,长满植被的城墙,历经沧桑的石桥,历史与你撞了个满怀。时至今日,这些保留下来的遗迹,如同一本铺满浮尘的线装书,永远沉睡于悠远绵长的历史沉韵中。

  如果世代生活在此的居民要为自豪找一个证明,他们第一能想到的还就是这座古城墙:“安吉的历史在安城。”如今的古城墙,尽管遍体鳞伤,但仍然是全省乃至江南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州、县级城防体系,是绝无仅有的。古城墙在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已成为过去,古城墙就这样静静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守望着岁月的轮转,无声地述说着这千年来的绮丽和沧桑。

  朋友是在退休后才喜欢上人文的,我们临分手时,他深情地说了一句:“一抹恬静而灵秀的风景,一个跨越千年的生命,太有震撼力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钩玄发微~~~赵孟頫的自画像——《人骑图》
探故寻源~~~
苕上漫笔~~~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思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三花仙翁自写真
走近安吉古城墙
鱼巷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