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暑假,如何解决工作带娃两不误的难题,是很多家庭共同的烦恼。为有效缓解义务段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持续推进“双减”工作,市教育局于6月发出《关于做好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的通知》,着力推进课后服务向暑期托管延伸。
与此同时,不少街道、社区暑期也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托管服务,如今,暑假已过半,今年的暑期托管市场有啥新花样,学生们学得如何?面临哪些困难?
文/记者 汤若静
“官方带娃”为忙碌的家长排忧解难
走进安吉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玉华校区,校园里传出了阵阵欢笑,暑托班的孩子们见到了一名特殊的“客人”——机器狗,看着它打滚撒欢,跟着扭动奔跑,孩子们大开眼界。在学校科技馆,学生们还体验了各种科技实验,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进一步激发。
在吴兴区,暑期托管10天为一期,第一期托管报名人数为2053人。区内22所学校设置暑期托管,教师参与数1672人次。
“参加托管的大部分是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孩子。”月河小学教育集团湖东校区教务处老师范佳赟介绍,学校暑期托管服务延续“乐学plus”模式,即“基础托管+素质拓展”。安排了作业辅导、个别答疑、自主阅读的同时,开设丰富多彩的拓展课程,如工艺美术、音海徜徉、思维训练、益智游戏、阳光律动等,并有效保障学生的午休时间和运动时间。
从多所学校了解到,今年报名暑期托管的孩子有所减少。例如月河小学湖东校区今年两期的报名总人数为182人,相比于2022年减少了近一半。
范老师表示,今年暑假旅游和参加各类夏令营的学生多了,所以,参加托管的学生减少了。“今年暑期,家长们更倾向于带孩子出去走走,后期让孩子收收心,实现与下学期的过渡。”
一名老师表示,今年暑假的朋友圈里,她看到班上的孩子们出现在了天南海北。据她统计,去北京的孩子是最多的。“湖州去北京的高铁,最快4个多小时,很方便,加上今年天安门开放预约参观,家长们都想带孩子去看看。”
丰富的托管内容更吸引家长
记者走访中发现,一些家长考虑到便捷和公益性,也会选择家门口的服务,街道、社区、乡镇利用公共服务场所,积极开设了公益暑托班,为社区里的家长们排忧解难。
今年暑期,湖城北白鱼潭社区托管活动特意邀请了市文联的志愿者,开展书法、美术、中国传统音乐赏析等课程。社区托管负责人冯丽介绍,这些课程受到了不少社区孩子们的欢迎。其中,书法课程和中国传统音乐赏析会有年龄限制,因此有时候人数相对较少,美术课程则人数较多。
托管活动中,社区在职党员以及乐高机构给孩子们带来了暑期安全教育以及乐高等课,让孩子们觉得十分有意思。但由于社区老年人带娃居多,暑期持续的高温和反复的台风天气,托班时间与暑期出行计划、兴趣班培训冲突等因素,社区的暑托服务持续到7月底就结束了。
街道、社区开设的公益托管班为双职工家庭解决了不少带娃的烦恼,但也存在不少难题,比如场地,不是所有社区都有条件开设托管班的,师资也基本是社区志愿者,缺乏专业性和稳定性,而托管内容则相对单一。
对此,家长们提出了一些期待。有家长表示,希望社会能够提供一些大家能够共同参与的美育、德育、劳动教育等活动。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有部分家长希望托管时能提供各类兴趣实践课程,服务于孩子成长的需求,请专业老师来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孩子的天赋。
记者了解到,现在有不少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达成合作,为双职工家庭提供普惠性托管服务:收取一定费用,为各单位提供专业托管服务,午饭、午休、专业兴趣培训班、劳动实践等课程吸引着家长们。医护人员子女、警娃、企业职工子女……在长兴少年宫,这些孩子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劳动实践、绘画、音乐等兴趣课程的学习,还有专业外聘老师进行指导。据介绍,今年的报名人数相较去年增加了不少。
暑托服务如何做到“不负所托”
今年暑期,吴兴区创新模式,推出社会化暑期托管公益班,调动多元化社会资源服务暑期托管。托管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社会科普、素质拓展等22门课程,兼顾知识型、趣味性和参与行原则,让孩子既管住脚又学到知识,还增长能力,参与人数比去年翻了一番。
据了解,在吴兴区志愿者联合会的统筹部署下,今年暑期托管采用“政府帮助教学”“家庭互助参与”“社会赞助办学”的“三助”模式,由吴兴区蚂蚁公益协会调动多元化社会资源具体执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吴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市、区17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家园志愿者走进课堂,讲解趣味十足又贴近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报名参与托管班教学或管理,孩子则优先录取为托管班学员;社会爱心单位和个人通过社会捐赠赞助托管公益班有序运行。
“我们通过志愿服务牵线搭桥,整合政府、社会、企业三方面资源,为孩子提供学习社会知识的平台、提升综合能力的场所。” 吴兴区志愿者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参加暑期托管的孩子共有2000多人次。
暑期托管可以提供“看护”服务,但又不局限于“看护”服务。如何升级服务内容,让暑托服务更有广度和广度?
市委党校教育长杨振华建议,应该探索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暑期托管服务,同时充分利用各种红色教育基地,还有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教育资源,吸纳更多大学生志愿者,引入社会专业力量,一起来拓宽暑期托管服务和管理的渠道。
“这样能帮助我们来破解服务单一、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杨振华表示,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公共服务探索,暑期托管未来肯定将越来越普及和普遍,也会惠及更多家长和学生,所以构建暑期托管服务的保障机制,尤其是公益普惠的原则下,来完善暑期托管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直接关系到暑期托管服务的可持续开展,当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是重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