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余村5G物联网养鱼
基地负责人沈杰
人物名片:
沈杰,男,1980年出生,南浔菱湖人,浙江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2020年以“全球合伙人”身份在余村落地5G物联网养鱼基地项目。
早上起床,我会点开手机里的“余村养鱼基地”慢直播。屏幕里,一条条鲈鱼游得起劲;左下角,溶氧浓度、PH值等数据实时滚动。手指点一下,就能远程投喂。
我出生在南浔菱湖,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鱼。养鱼风险很大,6岁时,我家整塘鱼一夜之间缺氧全死了,所有大人都嚎啕大哭。那时我有个梦想,让农民养鱼不再那么辛苦。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从事物联网研究。2016年,我回到老家,把研发出来的物联网传感器装到了一个农户的鱼塘里,一旦缺氧就会发出提醒。农户说,那晚终于睡了个好觉。很快,我们的物联网用到了成千上万个鱼塘。
2020年,我来到了余村,潺潺溪水从青山里流淌下来,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思路,能否在这片大山里用溪水养鱼?
我把想法告诉了村支书,他很支持。他邀请我加入村里的“全球合伙人”计划,并给了我们金融支持。村里也入了股,年底参与分红。
我们的养殖方式生态又智慧。基地里建了52个大圆桶,里面是余村山里的溪水,特别清澈。每隔几天,我们将一批鲈鱼放在桶里“净”养,配合物联网技术和水体循环系统,让鲈鱼变得更干净。这些鲈鱼卖到叮咚买菜等生鲜平台,售价比鱼塘养殖的高出不少。
不仅鱼热销,我们的养殖尾水也很“走俏”。我们有一套净化设备,处理后的尾水会排到农田作为肥料。最近,安吉的小边家庭农场和我们达成了合作,用我们基地的尾水浇灌他们的农田,他们帮我们营销鲈鱼。
如今,我们的鲈鱼一天要卖掉1万多公斤,和村里一起打造的“溪泉鱼”品牌已经小有名气。不少村民说也想和我们一起干。
忙完基地的事,我总爱一个人在余村走走看看。每次看到余村的余字,我总会想到“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这里不只有绿水青山,还有村民开农家乐、咖啡馆带来的喜悦,以及和我一样的年轻人追梦的快乐。
我觉得,在余村当“渔民”,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记者 徐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