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芳
癸卯七月初一,长兴县乡贤文化工作组的同仁在县委统战部的组织下,去杭州国家版本馆参观巡览,笔者有幸忝列其中。
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有青青翠翠的竹园、云缠雾绕的茶山、水波涟涟的湖泊、金浪翻滚的稻田,也出土了许多文物。其腹地良渚因首先发现新石器晚期文化而闻名于世。杭州国家版本馆,又名文润阁、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也称总馆异地灾备库,是具有江南特色版本库,就位于良渚(杭州市余杭区文润路1号)。
由龙泉青瓷拼成的一扇扇屏风,如同宋代的画屏。进入杭州国家版本馆,这座华东地区版本资源集聚中心,如同置身中华文明种子基因库,也让人感到巡游中国古典山水画中。
书籍的形式与内容互为表里,构成了版本文化的核心。中国历代典籍灿若星河、汗牛充栋。在漫长的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基本可以囊括中国古代的所有典籍,成为中国传统典籍科学合理、应用广泛的分类法。杭州国家版本馆遵行“四部”法则,以版本文化为视角,对四个专题的历代江南典籍作了一次巡览。
湖州春秋时原本是吴国领地,楚灭越后成为楚国领地,秦代称“乌程”,隶属于会稽郡。汉代沿袭了秦代的叫法,汉末三国时期的孙坚,因功被封为“乌程侯”。后来,因为这里靠近太湖,便改名为湖州。版本文化源渊流长,一脉千秋,底蕴深厚。五千年的文明史,“版本”在龟甲上刻上了岁月的痕迹,在竹简上烙印了历史的风波。不朽的青铜还原惊天的工业,古老的摩崖石刻沉默着渐褪的颜色,原始的绳结、碎石的排列、陶器上的符号都想在“版本”上艰涩地说些什么。在杭州国家版本馆内踯躅,湖州元素随处可见,版本载体多元,内涵丰富。
一、乌程汉简。战国至唐。在纸发明以前,简牍、缯帛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载体,其上文字主要用笔墨书写而成。无论是简牍还是帛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版本都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乌程汉简,2009年于湖州市区旧城改造施工时被发现,随后流失民间,经有识之士多方抢救征集,先后被北京翰典艺术馆收藏,目前计有341枚。
乌程汉简,是江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成批出土简牍,也是浙江地区首次发现的汉代墨迹,是极其珍贵的版本资源。乌程汉简形式多样,按照内容主要可分为纪年简、公务简、信牍、抄书简、习字简、医药简、其它简等七大类,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领域。杭州国家版本馆展出的28件乌程汉简,涵盖了纪年简、公务简、信牍、抄书简、习字简等五大类,具体包括纪年简1件、公务简16件、信牍9件、抄书简1件、习字简1件。
乌程汉简年代跨度近400年,据简牍所书纪年,最早在西汉文帝时期;以书写风格看,最晚约在汉末三国时期。其中字体主要包含篆、隶、草,也有许多书写形态处于字体过渡阶段,呈现了早期楷书和行书的结字特点。虽然其书写者不一且大多书写潦草,但仍不乏精品之作,为浙江书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版本形态来看,乌程汉简全部为木制,形式多样,如牍、牒、版、“两行”(即宽简的称谓,由于其上通常能书写两行字而得名)等,虽然因为残损程度较重,无法整理出原本尺寸,但却为我们了解两汉时期简牍的多种形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乌程汉简作为出土文献,可以印证或补充史籍记载的不足,能帮助我们了解两汉时期湖州地方历史、地域文化以及书法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及版本价值。
二、西周小垂腹扁足兽面纹青铜鼎(仿制品)。原件属于长兴县博物馆藏品,兽面纹青铜鼎敛口宽沿、立耳、鼓腹、浅平底、高圆足,腹部饰有两道弦纹,主纹饰为左右各一凤鸟作回首状,两凤鸟之间则有一兽面纹。器行敦实厚重,只须一眼,便可让驻足观赏的市民感受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脉络。
三、《说无垢称经》。宋刻本《说无垢称经卷第六》属于国宝级的著名古籍珍品《思溪藏》(湖州本)的一部分,是自问世千年来从未再度面世的一部雕版藏经,其印刷流传充满传奇。
四、《唐骆先生集》。唐骆宾王撰,明王衡等评释。明万历吴兴凌毓楠刻朱墨套印本。
五、《说文解字系传》,清光绪元年归安姚觐元川东刻本。姚觐元,湖州归安人,字裕万,号彦侍。姚文田孙。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光绪间历任湖北按察使、广东布政使。承祖父家学,精于声韵、训诂。
六、《宋韵湖镜·映照古今》。由杭州国家版本馆与湖州市有关部门联合策划推出的“宋韵湖镜·映照古今”——湖州镜文化版本展,已于2023年8月正式在杭州国家版本馆内开展,计划展陈至2023年10月31日。湖州镜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它的美学追求在于简约而不失精致、素雅而不失高雅。宋代湖州镜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制品,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表现。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象征和审美追求的体现。本次展览共展出精品铜镜160余件,其中宋代湖州镜130余件。形态多样、造型精美、技艺精湛、品相完好的铜镜,按照镜源、镜精、镜韵三个单元展陈。本次展览堪称国内湖州镜精品的首次大规模集成展示,打造了一场宋韵美学的专题视觉盛宴。
杭州国家版本馆是新时代的文化地标,是国家站在文化安全和文化复兴战略高度上谋划的用以存放保管文明“金种子”的“库房”。其一砖一瓦、一棱一角的背后,是中国人珍视版本、珍视文明的品格,是文润浙江、文润中国的底色。一方地域的人文渊薮,终究成为这方地域黎民百姓的精神滋养和文化基因,或隐或显地从他们身上反映出来,洇漫开去。民族复兴,文脉绵延,方能烛照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