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扬法治之力 启发展新程

——湖州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

  记者  胡熠烨

  法乃治国重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代发展的宏伟征程中,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已成为共识,唯有高扬法治之力,方能让前行道路越走越宽。

  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湖州市共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15部,其中修订1部,修改1部。这五年来,立法护美绿水青山,逐渐集成“1+N”的法规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绿色金融促进立法获评省数字化改革成果“最优规则”;这五年来,立法助力乡村振兴,实施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法治乡村等“三部曲”,梯度推进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五年来,立法深耕民生领域,陆续制定物业管理、矛盾纠纷调处、养犬管理、居家养老、客运出租汽车管理、停车管理等法规,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这五年来,立法守护文化根脉,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先后出台太湖溇港和湖笔保护条例,着力留住湖州记忆……

  亮点纷呈的“立法”成绩单背后,是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紧扣中心大局,回应群众关切,以高质量地方立法全力保障湖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把牢正确政治方向

  让“党言党语”转化为“法言法语”

  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把牢正确政治方向。

  市人大常委会严格落实市委《关于加强党对立法工作领导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全国人代会关于立法工作的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和对立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始终紧跟党委决策部署,有效服务中心大局。

  今年年初,全省“新春第一会”部署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全市“新春第一会”明确提出,要认真落实全省大会部署要求,持续深化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加快打造更多提质提效抓发展、惠企惠民促共富、领先领跑出经验的标志性成果。

  党委有部署,人大见行动。一场围绕“助力三个‘一号工程’ 聚焦扬长补短”的“535”行动紧锣密鼓地铺开。市人大常委会分别明确了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乡村旅游促进等立法项目的牵头领导、完成时限,建立了工作、问题、建议、成果等四张清单,积极推动“六个新湖州”建设,提升湖州的发展实力、创新活力。

  6月9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其中一项主要议程便是听取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立法计划起草情况的汇报。无论是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还是重要法规草案,市人大常委会都及时提请市委常委会研究,只为全力构筑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

  “党言党语”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形象说法。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为地方立法工作提供了最明确的方向——立法就要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法言法语”。

  坚持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让“群言群语”上升为“法言法语”

  实践证明,越是以民意为基础,所立法规就越能符合实际,越能受群众拥护,贯彻落实起来也会更有实效。

  “我建议条款中‘桑蚕文化、鱼文化’的表述统一修改为‘鱼桑文化’。”“桑基鱼塘系统的定义,如果局限于过去的表述,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下,会束缚发展。”“建议增加国际国内交流,深度挖掘桑基鱼塘价值。”……

  (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9月28日,《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草案)》立法听证会如期举行。会上,与桑基鱼塘系统保护工作相关的村、企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等10位听证陈述人集思广益,从明确政府部门职责、编制专项规划、加强资金保障等方面提出了29条意见建议,为法规的完善修改和宣贯实施奠定了扎实基础。

  为每一部地方性法规召开立法听证会,是市人大常委会落实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立法工作承担着为社会治理“立规矩、定方圆”的神圣职责,立法听证会就是要听一听这些“群言群语”,并最终将其提炼为“法言法语”,使各方权益在立法过程中得到公正平等的保护。

  为了更好地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湖州市人大常委会法规草案征求意见工作规则》《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部门参与立法工作的办法》,修订了《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市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的若干规定》等,在立法选题、问题梳理、制度设计、文本修改等全过程中做到开门立法、民主立法。

  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已经形成了线上意见征集、线下专题论证、小切口座谈等相结合的意见建议征集机制。为了更好让民意搭上立法直通车,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等四级布建了22家基层立法联系点,修订工作规则、明确建设规范,实现立法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随着湖州立法实践的深入推进,群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每一部法往往都能收到成百上千甚至万余条意见建议,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往往也蕴藏其中。

  像2022年制定的《湖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老百姓关注度高,参与热情高,提出的意见也很多。比如,城市独居老人用餐有老年食堂、第三方送餐等途径,但农村居住相对偏远的独居老人怎么办?《条例》就加了一条基层群众摸索出来的做法——提倡鼓励邻里帮助,成功化解了问题。正所谓“汇其效者而固之”,人民群众提出的做法建议、实践中较为成熟的经验都可以“为法所用”,从根本上确保了法规可操作、真管用。

  做足调查研究“基本功”

  让地方立法质效持续攀升

  5月1日,《湖州市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正式施行。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审查指导处处长许迎华表示:“《湖州市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坚持小切口,有浓郁地域特色,有助于加强湖笔制作技艺保护,传承弘扬湖笔文化。”

  《湖州市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的制定和实施,既是一座城为擦亮地域文化金名片而开展的实际行动、提供的法治保障,也是对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生动转化。

  “这份《规划》,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就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如何在立法中将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整体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落在地方,这需要广泛调研、深入思考。”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表示。

  不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特殊性。如何才能在地方寻到《规划》的答案?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在十多次的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中,大家统一了思想——湖笔应当“保护技艺、保护品牌、保护形象”和“发展文化、发展企业、发展产业”并重!成功将《规划》的要求转化为了湖笔立法的原则。

  而这,正是市人大常委会按照《湖州地方性法规成案标准》,落实“精准、精细、精干”要求,以高水平调查研究来提升地方立法质效的真实写照。

  提前介入、深度参与,召开座谈会、听证会、协商会、审前会,各区县人大常委会承担专题调研任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调研形式在一次次立法调研中被“打开”,不仅汇聚了民智民意,更是找准了症结、谋好了对策,确保了立法的高质量。

  与此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还注重在立法中把好重大制度设计关,对关键文字反复考量,对重点条款精雕细刻,特别是加强对具体问题的背景调查、症结分析,努力实现制度设计的全面周密、简便可行。如《湖州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立法中,鉴于行业准入涉及多个许可证件,具有一定专业性,为便于各方掌握相关内容,在“经营资质”一章专设条文,规定了经营许可证、车辆营运证、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等对应的许可事项,厘清了巡游车经营许可证和营运权的相互关系,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百舸争流千帆进,立法奋楫正当时。

  奋进新征程,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在省人大的关心指导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不断提升立法质效,积极引领、推动和保障我市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习近平总书记谋划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纪实
长三角泛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园成立~~~
~~~——湖州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
浙北地区先秦考古取得重大成果~~~
~~~
~~~
~~~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视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思学
“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强链补链迈向“芯”高地
扬法治之力 启发展新程
毘山遗址发现距今3000年前“宫殿级”建筑基址群
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巨环合龙
全省政协反映社情民意 信息工作座谈会在湖召开
310家湖企组团亮相广交会
今日导读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