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露
民宿产业链的文化空间具有鲜明的包容性,结合乡土资源,创新生活方式,相应地来打造民宿项目实体,并突出地域差异所带来的特色主题。以德清为例,不同民宿根据所拥有的资源差异,突显各异的文化空间主题:依托自然资源的“生态养生”主题、依托文化民俗的“古风民俗”主题、依托地方特色的“产业风情”主题等。可见,民宿产业链文化空间是具有产业目标导向属性的,它的支撑项目建设和具体经营都需围绕特定主题展开。
引入外部元素:艺术技能与商圈文化。传统观念认为,民宿产业链文化空间取材多数来源于乡村传统民俗,其最鲜明的特色应该是乡土气息,即强调文化空间构成要素的“内生性”和“仿古性”。然而,“内生”属性决定了具有乡土气息的民俗是有限的,短期存在的新鲜感无法满足人们无限更新的乡村旅游价值取向;而发挥“仿古性”则倾向于对民俗的历史攀附和现代价值挖掘,两者有足够的创新空间,但仍感局促。因此,民宿产业链文化空间构建长远发展的特色亮点在于:建立在乡土文化“内生性”“仿古性”“个体需求回应”基础上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外部文化元素的引入和融合。一方面拓展民宿产业链文化空间的艺术环境,开发阅读休闲、书画艺术、亲子互动等活动;另一方面拓展民宿产业链文化空间的商圈文化环境,吸引优质社会资本、管理和经营模式进入到民宿产业链,充分利用乡土闲置资源,构建垂钓戏水、露营烧烤、民俗体验、农事采摘、科学探险等项目。这样一来便有助于民宿项目实体的设计趋于人性化,随时为城市属性的人实现角色转换提供服务。
从文化空间延伸走向民宿名县的体验平台建设。近年来,德清精品民宿节假日生意异常火爆,主要分布于德清西部莫干山镇的百余家精品民宿平均入住率达90%以上。在这些民宿中,对文化空间的体验是游客的主流价值取向,诸多旅游产品的实体不仅来自乡间文化传播创业者,更来自于游客群体本身的创作。例如,在莫干山镇瘐村,青年文化创业者们会定期举办市集,他们不仅展示出售手工皂、竹制品等工艺品,也可让游客体验手工课。这样不仅能留住游客、推动各类消费行为的产生,更是为德清民宿名县的建设,构建以村落为载体的精致平台。德清在建设民宿名县的过程中,注重将自然山水、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等元素植入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实现文化元素、经济业态、城市风貌互融互促。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是民宿名县建设的大方向,而民宿产业链文化空间的延伸细化了村落文化平台,民宿文化体验之旅将变得更加富于选择性,从而推动县域乡村人气魅力、经济发展和品质提升齐头并进。
延伸民宿产业链文化空间注重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在强化个体文化参与度,提升获得感之中。在民宿产业的文化空间里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是绝大多数乡村“回归者”的心理价值取向。而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被认知的程度,则人的获得感只是一段容易消失的记忆,这样的体验因为重复信息,价值也在变弱。为了使人的获得感持续推陈出新,一种方案是不断营造新的硬件环境,如“民宿+书吧”模式,民宿经营者根据自己经营民宿的地域、主题、顾客特点来确定民宿图书馆的藏书格局,保证了读者队伍的稳定性。另一种方案则在于“把个体置于体验的全过程中”,强化个体文化参与度,如举办各类文化比赛类型的活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乐于加入这样的活动,他们不仅在活动中增加了新的体验,更是在轻松的竞争氛围中收获了历久弥新的记忆。因此,当每一次个体对民宿产业文化空间进行再体验时,会有不同品质和量级的新要素融入其中,使之成为一次创新之旅。换言之,个体在某一次参与创新体验进程中的突破点是最让他们记忆深刻的体验,也是推动他们进入下一场体验的动力。
(作者单位系德清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