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史舒频
本报讯 “现在,不用安排专人管理治气设施,危废仓库也不用存放失效活性炭,企业的用炭成本下降了1/3。”日前,安吉大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环保专员陈斌通过手机小程序下单,向当地活性炭再生中心预约了换炭服务。1小时后,再生中心就派人上门换炭,失效活性炭被运回活性炭中心进行脱附再生、循环利用。
据介绍,对于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企业来说,利用活性炭吸附处理污染源是普遍做法,但活性炭吸附效率难以精准判断,不少企业使用低碘值的活性炭,导致废气处理不到位,无法稳定达标排放。近年来,我市探索构建“地方政府主导、市场化方式运作、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废气治理活性炭公共服务体系,先后在安吉和南浔打造2个用于活性炭循环利用的“绿岛”项目,以“分散吸附、集中再生”的治理模式推动废气治理。
在安吉县,浙江悦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活性炭再生中心一期项目运行1年来,已有800余家涉气企业签约入驻。通过“炭箱码”数字化管理平台,可随时查询入驻企业的填炭数量、使用时长、更换频率等运行情况,实现活性炭填装、回收、再生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活性炭使用3个月就要更换1次,以前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被作为危险废物处置,企业要支付专门的处置费用,通过打造‘绿岛’项目,可再生延长耗材寿命,成本优势十分明显。”该企业总工程师闵炯介绍。
记者了解到,该活性炭再生中心二期项目正在调试,明年初投入试生产后,将形成每年5万吨左右的活性碳再生处置能力。为鼓励更多中小微企业参与活性炭“分散吸附、集中再生”,近期,全市开展“开箱验炭”专项行动,邀请专家团队走访排查,逐一打开企业炭箱,精准掌握企业生产、治气现状,为企业编制“一厂一策”改造方案,责令370多家企业完成废气密闭收集、末端治理设施改造、填装足量优质颗粒碳和定期更换等工作。
废气治理活性炭公共服务体系自运行以来,全市1300多家涉气企业通过“开箱验炭”、入“绿岛”换炭等措施,使治理设施废气处理效率提升35%。1至10月,湖州环境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为24.55ppb,同比下降11.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高于去年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