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强
“高地上”,是个湖州地名,在今湖城石油大厦后,至原中心医院以西大片的空地上,北面就是护城河龙溪港。1957年前,这里杂草丛生,曾是一片荒地,也没有地名。东面就是湖州的西城墙,新中国成立前,城墙内有湖州监狱,隔壁是湖州法院。新中国成立初,湖州拆除了彩凤坊、黄沙路、法院街这一带狭窄的小路,路面拓宽到12米,两边人行道各4米,街道延伸至城外200米处,以前的红丰路丁字口。后为建造湖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拆除了湖州西城墙北段至龙溪港边,包括城墙内的一些建筑。第二人民医院建好后,西边仍是一片桑树林。
北面蜿蜒的护城河龙溪港,因河面狭窄,河床水深仅2米多,东西苕溪流入太湖的水流速度受到了阻碍,龙溪港拓宽疏浚已迫在眉睫,1957年,政府出资,人工开挖拓浚龙溪港,河面唯一一座建于元朝初年、重建于明朝成化十年(1474)的5孔石拱桥迎禧桥(青铜桥)被迫拆除。人工开挖疏浚龙溪港历时一个多月,开挖出来的淤泥土方,将西城墙以西,龙溪港南岸数百米的岸边,堆得像一道高高的河堤。
60年代中期,湖州天昌丝绸厂,在田盛街上的厂房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选址西门上塘龙溪港边,推平堆积在河堤上的大片淤泥,正好用来平整土地。经过两年时间的建造,1968年,湖州天昌丝绸印染厂迁入,几年后,发展成为集织造、印染一条龙的湖州丝绸大型企业。
那年,第二人民医院西面至龙溪大桥南堍250米沿岸边,开挖上岸的淤泥堆积时间长达十年多。天昌丝绸印染厂的迁入,周边这片荒芜的土地才慢慢被开发。最先在这里造房的人是红丰大队的老农民,他们大都是与子女们分居出来的,看中了城墙西边这一大片土地,北靠龙溪港,东挨湖州的西城墙,过古城墙就是湖州城里,进出十分方便,农民们感觉这是一块宝地。建房时推平堆在岸边的淤泥,土地平整后,还是高出附近正常地基达1.5米。由于那年农民们手中没钱,请几个亲戚朋友用2块长长的夯土木板,湖州人叫造墙板,从其它地方专门运来打墙很结实的黄泥巴,经过十天半月的敲打,四周的墙体建好,开始架梁。虽然建的是一幢土墙房,但房主在架设主梁那天,满天欢喜,鞭炮声、炮仗声震耳欲聋,房主坐在包着红布主梁上面往下面抛馒头、抛硬币,逗得小孩们趴在地上抢,这群趴在地上的小孩中就有笔者。
渐渐地,这一带的房子越建越多,所建的房屋大多都是土坯房,这些房屋在当年已经很不错了,家庭条件差的农民在边上搭几间茅草屋、简易棚。农民们各自在南面的荒地上种植了一片一片的桑树、蔬菜地,几年后成了一大片蔬菜地和桑林,居住在这个没有地名里的农民们逢人便说:“我家在‘高地上’造了新房子,就在龙溪港边,你有空来玩嘛,吃个饭。”里面的住户多了,慢慢热闹了起来,路灯管理处专门为“高地上”安装了路灯,灯光虽不是很亮堂,但足以照清路面。天昌丝绸印染厂东面“高地上”的地名,数年后渐渐地被湖城的人们熟知。
据同学王玉龙说,第二人民医院后门太平间附近,当年仍有一小段西城墙,湖州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小段西城墙,直到20年前,在建造前靠龙溪港岸边的那幢住院大楼时才被拆除。70年代,“高地上”东面沿龙溪港岸,建起了湖州煤渣砖厂,厂区面积不大,生产出来的煤渣砖几乎堆满了整个厂区空地;进入80年代中期,湖州煤渣砖厂迁出,湖州电动滚筒厂迁入煤渣砖厂旧址(湖州机床厂分厂)。环城西路北顶端转弯往东,有条通往劳动路上的小路,在小路口,原有一个柴行,专门供应湖州城里居民家中柴火灶使用的木柴块。湖州城里的老虎灶、浴室用的柴木块,都是这家柴行供应的,生意还蛮不错的。
80年代中期,石油大厦拔地而起,九层楼高,成了湖城当时的新地标,石油大厦后的桑树林不见了,一幢幢单位的宿舍楼建造了起来。紧挨楼边的湖州加油站,是80年代湖州城里第一座加油站,在那年也算个新生事物。90年代,湖州爱山街道办事处,从衣裳街积善巷里(吉安巷)迁入加油站后的一幢办公楼办公。从此以后,“高地上”成了湖州城西最抢手的热门地段,白鹭饭店的进驻,让高地上出租户房价猛涨,原先月房租价50元翻了一倍,房源还紧缺。
1993年,湖州龙溪大桥建成通车,将龙溪港两岸的土地连在了一起,港北的凤凰公园又成了湖城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高地上”的农民也已经农转非,他们又因居住在高地上而引以为傲。几年后,白鹭饭店迁走,湖州档次最高的宾馆“白鹭迎宾馆”随之迁入。90年代,白鹭迎宾馆又成了湖州市财税局的办公场所。而“高地上”的房屋主人已陆续搬出,他们在“高地上”居住了近30年,这时的高地上,已成了出租屋村。
最近,笔者碰到了几个曾住在“高地上”的晚辈,他们说,前段时间有几个考古工作者,在石油大厦后进行考古挖掘,问他们在挖什么?回答着实让人啼笑皆非,说是在挖西古城墙遗址。笔者此下想说,这是高地上,已经是城墙外了,你们偏离了古城墙几十米,怎么能挖得到古城墙的墙脚?真正的古城墙在龙溪港岸边那幢原中心医院19层绿色玻璃幕墙楼下,往左拐弯的西古城墙遗址,就在这条环城西路稍偏东的路上。
而“高地上”这一带,1957年前是没有地名的,地名是因拓宽龙溪港、疏浚河道时挖上来的泥巴堆高形成的,是附近的人们看地势高叫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