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野上的歌者

——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沈虎生印象

  朱惠新

  知道沈虎生这个名字,应该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也知道他是一个和我一样喜欢写作的人,但一直无缘相识。直到今年大年初六这一天,他与一些文友过来看我,才第一次见面认识。前不久,又一次在朋友聚会上相遇,他热情邀请我去他家里的农场坐坐看看,我欣然应允。

  在一个深秋的下午,阳光和煦,秋风送爽。笔者驾车来到位于南浔区练市镇西南处,他爱人经营的一个家庭农场,与他作了一番长谈。

  群文工作   “虎”虎有生气

  沈虎生出生在善琏镇含山那儿的一个农村里。15岁初中毕业后他回当时的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虽然没有继续上学,但他十分喜欢看书,并自费订阅了《浙江青年报》《浙江科技报》等报纸。劳动余暇,读读写写,乐此不疲。一次,他根据村里发生的一桩事写了一稿投寄《湖州报》,结果被登了出来。这让沈虎生很兴奋,也从此激发起他写作的兴趣,新闻、通讯、诗歌等频频见诸于报端。沈虎生俨然成了乡村小有名气的“秀才”。1984年,20岁的他被招到当时的含山乡政府成为乡聘干部,不久就成为拥有事业编制的干部。这让喜欢写作的他如鱼得水,更有了用武之地。

  沈虎生的经历十分丰富。他做过乡镇干部,从事过乡镇文化、劳动、计生、国土等岗位,在区级机关担任过文秘、外宣等工作。其间,还下派到乡镇企业担任过厂长、旅游发展公司总经理等职。近年,他又接受组织安排,到村里任职第一书记。而他,每到一个新的岗位,都能做得风生水起,令人刮目相看。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担任含山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期间,在当地政府领导的主持下,连续策划和组织了第一至第六届“含山蚕花节”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其盛况被中央电视台、上海《文汇报》等媒体报道,书写他人生的“高光时刻”。2005至2008年,他连续4年被评为“南浔区宣传文化工作先进个人”。

  沈虎生热心于群众文化,这当然跟他的工作性质有关。兜兜转转,他的工作始终与文化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基层文化工作。所以,在这个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许多关于农村群众文化的文章。他撰写的《基层群众文化向网络延伸的实践与启示》一文,获得湖州市群文论坛一等奖。在双林镇工作期间,他先后策划、布展了22个村的文化礼堂。在每个村文化礼堂布展期间,他总是能根据每个村的特点和文化底蕴来做相应的文案策划。从2015年到2020年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时期,他先后走访、座谈1100余人(次),收集各类资料10万余字,拍摄照片2000余幅。此外,他还结合各个村的特色,义务撰写村歌20多首。由他作词的歌曲《乡里乡亲一家人》《华桥我热恋的家乡》等村歌,在参加全市村歌展演中,获得专家和评委的高度赞扬。因此,双林镇各个村文化礼堂的布展,总能够做到各具特色而富有内涵。在全省文化礼堂检查评比中,该镇多个村的文化礼堂,被评为省“五星级”文化礼堂。这一切,当然凝聚着沈虎生的智慧和心血。

  在田野上歌咏

  沈虎生作为一名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工作之余,他创作的诗词也从浮躁的社会状态中回归到宁静。他对土地及依附在田野上的一草一木和瓜果蔬菜,常常会触景生情,情愫和诗意油然而生。他在一首《蚕豆》诗中,这样写道:

  在严寒中孕育花蕾

  与迎春花竞相报春

  甘愿受一冬的霜雪

  也要以饱满的姿态

  给初夏的餐桌添一道清香

  这样用诗的形式,歌咏蚕豆、南瓜、番茄等等农作物的诗有几百首,几乎涉略了所有农村题材。在《甜蜜,是土地的情歌》这首诗里,他这样写道:

  不要问我秋天的落叶在哪里

  在心灵依着的土地里

  不要问我追着的梦想在哪里

  在练溪河畔的春秋里

  不要问我甜蜜的初恋在哪里

  在希望田野的耕耘里

  ……

  沈虎生这样类似歌咏丰收,歌咏自然,歌咏土地的诗歌和散文,写了千余首(篇),由此,他又被誉为“田野诗人”。

  沈虎生多重角色的转换,离不开文化和土地。这真是一种奇妙而又浪漫的结合!

  在与沈虎生的交流和聊天中,他还告诉我说,明年是他职业生涯40周年。退休后,他除了帮家里人打理好农场外,将继续为农村、农民和田野上的万物生灵写诗作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沈虎生印象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视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时评
   第08版:副刊
“高地上”地名的由来
一个异乡来湖的教授
田野上的歌者
三上茅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