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有一种源自古代、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消暑佳品——绫绢,正悄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古今、融合自然与人文的桥梁。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夏季高温天里,“古人花式纳凉”方式受到年轻人热捧。在南浔区双林镇,除了绫绢服饰销量上涨,绫绢团扇销量也同比增长了30%到40%。
绫绢,这一轻如蝉翼、薄如晨雾的织物,不仅以其独特的质地带来体感上的清凉,更以其雅致的韵味,在心灵深处播撒了一片安宁。
自古以来,绫绢便是中国丝织工艺中的瑰宝,尤以湖州双林绫绢最为著称。有资料显示,1919年至1921年,双林织机超过2000台,以织绫为业的从业者多达五六千人。彼时,“家家养蚕,户户织绫,轧轧机声,远近相闻。年产绫绢240万米,为一时之盛”。双林绫绢以其精湛的织造技艺、细腻的质地,满足了古代上层社会的需求,赢得了文人墨客的青睐。
绫绢的清凉,首先源于其薄如蝉翼的物理特性。在高温酷暑中,绫绢以其轻薄透气的特点,成为古人避暑的佳品。无论是轻盈的罗裳,还是摇曳生姿的团扇,绫绢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古人带来了一抹难得的清凉。而当人们轻抚这细腻如丝的织物时,仿佛能感受到一种从指尖传递到心间的凉意,让人心旷神怡。
都说暑热心烦,古人的清凉美学,还从体感的凉意进阶到了心境的安宁。古人喜爱于雅室书画中探索生活美学,于繁杂纷扰中追求内心宁静,那或许是“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的心无杂念,或许是“心地清凉无热恼,炎天直与冷秋同”的心生自在,又或是“心清不借甘瓜镇,几静惟闻古墨香”的心间雅趣。在书画装裱领域,绫绢以其高雅的色泽和细腻的纹理,成为书画作品不可或缺的衬托。湖州书画家费新我就曾在《吴兴人文风物》中写道:“有名世湖笔,特品裱绫”,足见绫绢装裱之美。当人们在雅室中欣赏这些书画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更能从绫绢的温润中体会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清凉。
时至今日,绫绢这一古老织物并未被历史尘封,反而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在产品形态上,绫绢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服饰和书画装裱领域,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应用场景。绫绢画、绫绢相片、绫绢书册、绫绢红包等新型产品层出不穷,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丰富了绫绢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夏季消暑产品方面,绫绢团扇、绫绢衣物等更是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销品类,以其独特的质感和图案设计,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在审美追求上,随着新中式风潮的兴起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认同,绫绢这一传统面料迸发出了新的活力。设计师们巧妙地将绫绢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既符合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感的服饰产品。这些服饰不仅穿着舒适透气,更能在视觉上带来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
此外,绫绢还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了博物馆书画修复的重要材料。在修复过程中,古法绫绢的每一缕丝、每一匹绢都仿佛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匠人的心血。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不仅让书画作品得以重获新生,也让绫绢这一古老织物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定位和价值。
面对未来,绫绢要想继续走好这条“涅槃路”,念好这本“清凉经”,还需在贴近生活、创新改良和文化传播等方面下功夫。
绫绢要更加贴近现代生活。这不仅意味着要将绫绢应用于更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还要在设计和制作上充分考虑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例如,可以推出一系列以绫绢为材质的中国风箱包和家居用品等既美观又实用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绫绢要不断创新改良以适应时代的变化。要让绫绢“潮”起来,不能只靠堆砌新中式元素,而要兼顾美观与舒适、平衡古老与新潮。例如,可以在保留绫绢传统高雅艺术的基础上加入更多个性元素和跨界元素,以激发年轻群体的购买欲望;同时也可以在保留服装美感的基础上让新中式衣物的设计更加贴合现代人的工作与生活场景,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绫绢要加强文化传播与交流。今年,一位旅日摄影家别出心裁,将自己穷尽心血的摄影作品以绫绢为载体印制出来,并在日本东京璀璨亮相。在绫绢古老的材质上,视觉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而绫绢,也借此机会走向了更远的世界。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绫绢这样精致的织物,其工艺之精湛、意蕴之深厚、匠心之独运,都是强有力的文化符号。我们不妨借绫绢这一文化媒介,向世界打开一扇窗,用绫绢讲好中国故事,跨越古今,也跨越东西。
(随 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