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璐
“这豆芽好吃吧!”饭桌上,月河小学湖东校区3年级的陆刘贝辰近日看着被家人光盘的炒豆芽,一脸自豪。这可是她花了7天时间,眼看着一颗颗小绿豆从种子到发芽、长苗,最后亲自掌勺烹饪上桌的。贝辰说,他们的暑假作业里有一项叫“生态劳动清单”,需要自己去拓展一些结合生态和劳动的项目。正好上学期老师带领大家开展了种植绿豆芽的生态劳动项目,她就想到了把生态劳动和烹饪劳动结合在一起。
“我们希望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绿色种子’,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态劳动价值观,让他们成为懂生态劳动、会生态劳动、爱生态劳动的时代新人。”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高佳薇告诉记者,我市教育系统一直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学校以“生态+劳动”为突破口,量体裁衣设计推出适合学生参与的项目,其中包括,开展生态劳动系列微课,促使学生在多元的体验中充分感受生态劳动的价值与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目前,这套系列微课已被浙江省选为出版课程。
为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合创新,我市教育系统还以“典型生态劳动”为实践核心,实景化编写形成4册生态劳动项目设计案例集。目前全市共有11所学校入选省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其中5所过程考核获评A等。
除了深入开展“生态+劳动”,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还创新“生态+科技”“生态+法治”等教育模式,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各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社会实践,培养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能力。目前,我市已逐渐形成了“区域推进——学校培育——课程落地——教研深化”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模式,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湖州样本。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课程教育,更是生活教育和行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全市各地探索把“绿色因子”植入校园每个角落,让学生有感、可学。这几天,抓住暑假“尾巴”,南太湖双语学校正在抓紧施工。“之后学校所有屋顶都会安装太阳能发电装置,实现用电‘自由’。”学校初中部校长汤国卫告诉记者,学校一直致力打造“零碳校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来培养孩子们的生态意识。
汤国卫带着记者参观了校园,他介绍说,低矮些的斜屋顶会作为学生“生态+科技”的研学新基地,在这里,学生们可以看到光电转换,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转换的效率、每平方米得到电能的功率……让学生掌握科技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态节能的意义。
“碳”路不止步
市教育局:未来,我们将继续当好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发挥“湖畔宣”宣讲队伍作用,开展生态文明主题理论宣讲。组织学生实地走访和专题调查研究,全面激发中小学生的生态意识,落实生态实践。持续擦亮“12345”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品牌,完善“生态+”教育模式,厚植校园绿色根脉,为美丽新湖州建设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