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道场山行何山路

  ○ 余夫

  壬寅夏日那个下午,各拄一根周兄踅摸而得的藤杖,我俩闲情肇发,寻游苏轼道场山、何山旧迹。

  上山前,周兄从车后备箱取出饮料,并一纸袋物什。

  一路山道漫漫。右有深沟,为荆棘茅草所掩。涓涓泉流,自古梅山庄道观后,零雨其濛,汇聚而下。

  行至途中,见有凉亭,碑排。斑驳中细辨,原是与东坡有关,钩沉的是,元丰二年即1079 年那次道场山、何山游。是年五月,知湖州的苏轼,与客人一起行此。走的就是与吾等同一条道。孰料回来途中,遇刮大风、下大雨,他们就在贾收耘老溪亭避雨。已是入夜,他命官奴点燃蜡烛,手捧砚台,兴致勃勃地在墙壁上画《风竹图》,又作《与客游道场何山得鸟字》诗一首,纪游,并将竹枝在风雨中掀舞之势描写得很妖娆:“清溪到山尽,飞路盘空小。红亭与白塔,隐见乔木杪。中休得小庵,孤绝寄云表。”“归途风雨作,一洗红日燎。俄惊万窍号,黑雾卷蓬蓼。”“更将掀舞势,把烛画风筱。美人为破颜,正似腰支袅。”

  追古抚今,不禁一番慨叹。就在凉亭的石凳上,周兄展开了那一纸袋物什,“送你,用得着!”

  躺于斑驳日光下的旧刊物有:1992 年《美术之友》创刊号、1983—1984 年《书法》及湖州民刊《在人间》等多册。

  而就在前一天,周兄已赠旧籍一批。午餐后,驻停昔年苏轼“六客堂”旧址。宽阔公园内,莲叶田田,杏木苍然。先是巡看了墨妙碑廊,再坐听飞英风铃。一杯清茶,漫茶消夏,周兄取出多册旧杂志相送,计有 1979 年第九期的《工农兵画报》、1983 年《青年诗坛》创刊号、1987 年第三期《黄河诗报》等。而其中让人倍觉亲切的,是原杭大中文系之飞来峰文学社“社刊”《飞来峰》。翻观其间,皆是熟悉的名字,其中的原社长姜一飞女史,数年前曾自省城至湖州国际酒店开会,衔头是华数副总裁,余因会议报道前赴,正洽一晤;两份《西湖诗报》勾起的回忆是,1990 年大二的我们,寝室里正好有份自购的此报,周兄来杭看我,询问“你们学生是否人手一份?”记得后拉了同班乾坤学友与周兄认识,并一道九幢东南角的第五食堂简餐。

  此下,凉亭间展开早淹没年月中的《西湖诗报》,“1990.1”这期,多刊发的是曾经熟知今依然活跃诗界者之作品,其中头版头条竟乃“湖州诗人作品讨论会纪要”,而那时市文联的前身叫“文协”。

  两位老友,侃侃、滔滔,言无不尽,袅袅升出的,却多是一九八零年代的文烟故实。想起另次杼山行,我们一起到妙西,证见陆羽墓、皎然塔,又颜真卿、孟郊、张志和、李季兰题诗、塑像。言及中唐吾邑人文之盛况,文友惺惺相惜、“彼此成全”之美谈,不由唏嘘。

  余见山前有数株青松,劲直干霄。云霞衬景,大有元倪瓒“六君子图”意趣。盘桓再三,后拊掌下山。

  夕颜,染于乔木之上。观览远近,文塔渺遥,草木野逸,决计收兵,兴尽而返。由是又一阵开怀畅笑。不想声波荡漾,惊起数只林间山鸟,扑棱棱飞出。它们是苏子还是贾老,或是昔年归来之文心?呱呱几声算是招呼,起伏间它们从眼前倏然划过,分明闪出一道银亮之弧……

  藤杖擎起,喝一声,循旧途,迈出接续、激励、情谊之新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思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半平方米的小园
天有多高
秋天的野果
我听月诉说
在太湖图影的天空下
夏日故事
乌程霜稻袭人香
饱满的数字
道场山行何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