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应雷:

嵌在湖州明史里的名字

  高瞻 

  张应雷,一个陌生的名字。

  但在四百年前的湖州,却是响亮的存在。

  天启元年(1621)深秋,落叶焦黄地铺满了半个院子,德清武康人骆从宇正在书斋中看书,门童忽然来报告说有客人来了,他不紧不慢的起身出迎,却见来人已“扑通”跪下,神情怆然。骆从宇定睛一看,竟是张宋、张梯两兄弟,吃惊之余,两兄弟道明了来意,是希望为他们故去多年的父亲写一篇墓志铭。先时,长兴人丁元荐已将预先写好的墓志篆书题额送来,吴江人沈季文初步整理好了张公的大概生平,吴兴人王隆德还托他们兄弟二人送来湖笔一支。

  念及这些,骆从宇陷入了沉思,思绪流回到了二十多年前,恩师张应雷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旋即舔墨临纸……

  骆从宇和上述丁、沈、王3人,都是张公的桃李。

  张应雷,字思豫,号顺斋,江西抚州府金溪县人。他年少时,便聪明勤学,由江西学政胡青崖推荐入县学读书,师从同乡名儒黄直、吴悌,大概是在这一时期和名贤的学习交流中,逐渐长了志向。

  隆庆元年(1567)江西举行全省乡试,张应雷名列全省第五十九名,六年后更是高中进士,被授予湖州府推官一职。推官是一种主管地方刑罚,案审的官职。

  张应雷一身青衫,飘然来湖,怀着几分书生锐气,准备践行他的政治理想。

  刑典方面,他清理陈年旧档,昭雪冤假错案一百四十余起,湖州百姓因他而得以新生者无数。教育领域,有感于湖州过往中举人数过少的现实,于是在一庵书院开设讲坛,挑选了六十四人为“科举种子”为他们定期辅导并测试,再依据成绩分为优劣二等。效果是明显的,万历丙子科,六十四人中竟有四十八人中举,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五。此外,市政上他还积极建设市容与防汛,与湖州人、明代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精诚合作,防洪筑堤,保一方安宁。有必要多言一句,潘季驯曾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在张应雷的老家江西任监察御史,如今因琐事被朝中言官弹劾,罢官赋闲湖州家中。他想必对于这位“互为彼此家乡父母官”的晚辈,多有指点帮助。同时,湖州城南的碧浪湖建起“浮玉塔”,用以振兴地方文运,美化市容建设,算是张公一种别样的文人浪漫吧。

  这一系列善政,得到了浙江道监察御史的赞扬,一时间他意气风发。

  但不久,随即爆发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事。话说湖州府同知左某为人贪鄙,利用职权贪污八千多两银子,深恐事情败露的他密谋拉拢张应雷。但张应雷是个难啃的骨头,不仅不在意上级的利诱,反而大声呵斥起来,骂他“擅权贪赃”,说罢便愤然拂袖而去。左某深感被羞辱,怀恨在心,倚仗着朝中有亲信,于是向浙江巡抚大打报告,罗织出一大堆荒唐而莫须有的罪名诋毁张应雷,这巡抚大人也不辩忠奸,竟然直接上奏给吏部要求罢了张应雷的官。文书递上去后,一些明察正直的朝中官员,包括他的江西同乡以及门生故吏,都深为他打抱不平,遂向吏部提出抗议,两方形成了一种对峙的局面。事已至此,两方都不好得罪,吏部于是责令张应雷“候勘”,即等待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暂时不得任任何官职。 是年,心中烦闷的他于是南下杭州,住进吴山的云居禅寺内,偶尔与寺中僧侣讲佛论释,读点出家人的经书用以纾解愁烦。又召集地方士子文人,讲学传经,将自己的思考和理论汇总成集,不至于荒废学问和理想。

  过了四年,万历皇帝登基,张居正有周公辅成王之美,尽革天下弊政,罢黜奸邪,复用贤良。 新的吏部官员终于将张应雷的名字从积灰的名册里翻了出来,发现四年前他因遭人诬陷而正蛰居禅寺内,于是上书皇帝请求重新启用。皇帝自然允之,还一同赐了五道诰封圣旨,加封他本人为“文林郎”,其妻为“孺人”,追封其父母荣誉官阶。

  等了四年之久的“候勘”自然有了结果:当年的案子确系是左某贪赃枉法,理应查办下狱,但张应雷言骂左某的言辞过激“恐不致翕”,言下之意就是说张应雷确实是一身正气,没有错,但实在不懂得团结好身边的同事,做事说话太绝对啦,何况浙江是大明的赋税重地,一个团结的团队还是很重要的。于是一纸调令,把张应雷打发到云南去任职了。

  在云南,张应雷历任楚雄县知县、姚州知州。他整顿边境武备所,肃清吏治,平反冤假错案,尤其在巩固边备上建树颇多。万历十二年(1584),缅甸入侵云南,明缅战争爆发。张应雷先是强力镇压了当地与缅甸里应外合的土司苗人。墓志称他“弹压九溪洞夷及诸土官,并振刷两卫三所五弁,用资边事”。又结合当地地形和战术写成《云南赋》一本,呈给云南督抚为战略参考,并被后者采纳。

  退休后的张应雷安心在老家教子读书,赋诗田园间,一派颐养天年、子孙绕膝的幸福画面。万历三十一年(1603)秋,张应雷登上华山,眺望西岳之奇胜,山势磅礴,蜿蜒盘旋,兴奋之余却不料因此染上风寒,归家八日后去世,时年六十八岁。

  四百多年过去了,碧浪湖畔的浮玉塔早已湮灭坍塌;云居禅寺也埋没荒草,终究难寻旧迹;攻讦过、诽谤过他的政敌们都和大明王朝一样,深埋在了历史的黄土中。唯有今天湖州城里的垂柳依依和遥远云南安定的国境线,还见证着他的存在。张应雷带给湖州的不仅是那一座塔,一座堤坝,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他启示着无数后来的湖州人,读书尚礼、为国尽命的精神。

  在骆从宇笔下,他的老师是如此鲜活而生动,好像张公从未离开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时评
   第08版:副刊
湖城的戏院与书场 (上)
嵌在湖州明史里的名字
花园弄内话“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