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城的戏院与书场 (上)

  人民电影院(开明戏院旧址)

  东苑书场区位

  洪明强

  湖州是江南著名的水乡城市。从古到今,百姓们一直以来都很注重文化。湖州城池不大,上世纪90年代,湖州古城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文化娱乐场所都集中在湖州的“蟹墩子”上,即衣裳街、志成路、府西街、同岑路,还有府庙里。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蟹墩子上,聚集了湖州古城从20世纪初期至90年代的4个大戏院、20个书场(包括茶室书场)。

  开明戏院,建于1926年,距今时间已有近百年。戏院建成时,生意一般,常演出一些有名的京剧曲目,并邀请京剧界的名角来戏院演出,白天兼营电影放映。1931年,为了让生意火热起来,戏院老板花重金请来了京剧界的武生泰斗盖叫天,来戏院演出《头本西游记》。除道具布景外,演出时,扮演唐僧的将真骆驼牵上了舞台,底下的观众纷纷站立了起来,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演出结束后,湖城街头巷尾的百姓们都说,《头本西游记》的演员演技高超,尤其是扮演孙悟空的盖叫天,武功盖世。后来,盖叫天出演的《武松打虎》,那只老虎由其他演员穿着老虎服扮演,不过,他的腾空翻跟斗确实让观众拍手叫绝。此后的7年时间里,开明戏院观众越来越多,几乎座无虚席。1938年,日军侵占湖州,湖州沦陷。开明戏院改演古装剧,生意一落千丈。有时,日军还常借用开明戏院,让日本演员给日军提供“慰军”演出。1945年,日军投降。但来开明戏院演出的剧团明显减少,戏院之经营主要成了以放电影为主。1949年4月27日,湖州和平解放,4月29日在开明戏院召开欢迎解放军入城大会。

  湖州解放后,开明戏院被拆除,建起了一幢二层楼新电影院,楼上为放映室,楼下为通道,放映厅是小结构斜坡屋面,跨度约25米,尤显宽敞、高大、气派,能容纳观众1200人。开明戏院改为“人民电影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城第一家电影院,出口处设在守仁巷。守仁巷是一条比较宽的巷子,电影散场时便于疏散观众。

  西园书场,开设于1938年的府西街,是湖州最早开设的书场之一。老板叫朱培三,个子不高,为人和善,是江苏苏州人。西园书场可容纳听客400人,是当年容纳听客最多的一个书场。西园书场东隔壁有个茶馆,茶馆外开设了一个老虎灶。西园书场开张后,书场里所有的开水都有茶馆提供,茶馆里喝茶的人随之多了起来,喝完茶就去隔壁书场听回书。当时听书的票价很便宜。西园书场西侧为南洋旅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迁移至牛棚头乔梓巷口,南洋旅馆在底层又增开了饭店。

  据今年已90岁高龄的於爷爷回忆:西园书场刚开张,就请来了66岁的湖州评弹艺人杨阿培。此人不仅书唱得好,而且过目不忘,今天看的书,明天就能登台演出,湖州当时因此有句民间俗语:“拆字金少堂,唱书杨阿培”。西园书场因杨阿培的到来,听客还蛮多的。为了在乱世中求生存,西园书场在1943年进行了拆建。重新开张后,又请来了苏州评书艺人张鉴庭。那年张鉴庭正在湖州双林,跟师傅朱咏春学弹词艺术。邀请来到西园书场后,他与弟弟张鉴国合演过《秦香莲》《打銮驾》《断太后》等剧目,后又出演评书《火烧豆腐店》。有时,东苑书场的沈俭安会来西园书场客串演出。

  东苑书场,始建于1935年,在老邮电局西面,与上羊巷隔巷相望。老板姓沈。书场面积很大,有300多个座位,长板条凳,每个条凳上可坐3个听客。湖州已有几家大书场,头几年东苑书场客座率一般。为扭转局面,沈老板于1948年秋天,请来苏州弹词艺人沈俭安,坐镇东苑书场。那年沈俭安与薛筱卿刚散伙,独自一个人在东苑书场演出《珍珠塔》,其中《师生相会》这回书,说的是陈廉,是“西台御使”,道学先生。其门生毕云显身居“兵部尚书”,位高爵显,毕云显弟弟毕云鹏,官为“内阁中书”,是个翩翩多才的英俊少年。沈俭安先生一人演三个角色,难度之大众人皆知,但他出演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恰到好处,演绎得出神入化,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听客们以“雍容华贵、落落大方”来赞赠。

  从此,沈俭安在东苑书场站稳了脚跟,深得沈老板的赏识。1948年10月12日的《湖州商报》上刊登:“近来各业反常,店家提早打烊,闲人比较多,书场大出生意。现以东苑书场、兴业场人头最多,吴兴茶室次之,西园与东方也不弱,各家日夜听众合计约2000人,盛况空前”。1949年春,沈俭安又出演了《白蛇传》《双珠球》,深得听众的喜爱。

  那年夏天,湖州刚解放。苏州评弹女艺人朱雪琴,时年26岁,她与叔叔朱云天拼双档,第二次来到东苑书场演唱评弹。因年轻,声带清脆悦耳,听客们很喜欢听她与其叔叔一起弹唱。东苑书场因朱雪琴和其叔叔的到来,减轻了沈俭安很多演出压力。有时,沈俭安下午演出,晚上可以休息。朱雪琴和其叔叔晚上演出,弹唱的曲目有《玉蜻蜓》《描金凤》《双金锭》《琵琶记》等等。那年,西园的湖州评弹艺人杨阿培,苏州评弹艺人张鉴庭、张鉴国兄弟俩;与东苑的沈俭安、朱雪琴与其叔叔,常暗中比赛,看两边谁的听客多。但两边都场场爆满,很难分出胜负,一时掀起大浪,轰动整个湖城,被听客称之为“唱台戏”。报纸上经常刊登“苏湖对台戏,盛况空前”之类的标题文章。

  东方书场,原址在志成路的守仁巷2号,始建于1923 年,是湖州最早的大书场。书场与开明戏院、湖州邮电局隔了一道围墙,正西面是吴兴照相馆,旁边西出口60米是志成路。东方书场以唱评弹为主。光裕社的刘韵天、谢毓菁在该书场演出《王老虎抢亲》《莫奈何救驾》《林冲踏雪》《老地保》《落金扇》《三笑》等曲目。谢毓菁表演的中篇评书《罗汉钱》,获书场听众的一致好评,他的短篇评书《男哭沉香》,也深受东方书场听众的喜欢。

  应东方书场之邀,朱耀庭之子朱介生、朱介入曾在书场弹唱《双珠凤》《落金扇》等曲目,让书场的客座率稳步上升。东方书场老板又邀请了评说艺人徐涵芳,日夜弹唱长篇评书《白眉大侠》。一部长篇评书能听上2个月,每场有200多的听众,为老板赚了不少钱。该书场拆除后,东方书场由二轻公司接管,改建成二轻大礼堂,1956年公私合营,继续开书场。

  长乐戏院,坐落在志成弄里,隔壁是湖州达昌绸厂。志成弄的南出口是常平路,常平路东拐是志成路,西拐通往爱山街。长乐戏馆在湖城名气不是很大,又比较隐蔽,坐落在志成弄里。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中国剧场,1953年,因生意清淡,被迫关停。今天湖城的老人,知道长乐戏馆的人甚少。长乐戏馆那年以演越剧、昆剧、京剧为主。昆山昆剧团曾在长乐戏馆巡回演出过昆剧《牡丹亭》《浣纱记》《碧玉簪》《西厢记》《白蛇传》等剧目。在开明戏院演出完后的武生泰斗盖叫天剧组,也被老板邀请到了长乐戏馆,演出《武松打虎》,获得了观众的赞崇。50年代初,越剧十姐妹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范瑞娟、筱丹桂、尹桂芳等,在长乐戏馆演出越剧《追鱼》《红楼梦》《粱祝》《孟姜女哭长城》等剧目,在湖城的街头巷尾引起轰动。

  由于长乐戏馆在志成巷里面,站在志成路口是看不到长乐戏馆的门面的。每天晚上开演前,剧场会派民间本土西洋乐团,站在志成路巷口敲锣打鼓,旁边放个广告牌,广告牌上宣传有开演的时间、剧名、剧种,男女主角,主要配角,其主要目的为巷子里的长乐戏馆拉生意。因志成巷里没有副食品烟店,人民公园门口的小商贩们,在剧场开演前一小时,提着小篮子在戏馆门口叫卖:“上海城隍庙回香豆又香又脆,五分钱一包。”“卖花生米喽,香脆又好吃,五分一个粽子包。”零食包成粽子包,也是那年小摊小贩们的特色。

  兴业场(又名春光戏院,春光电影院),也是湖城最大的戏院之一。20世纪上半叶,兴业场外因有一条运粮河,上太和坊一带道路十分狭窄,同丰楼菜馆在兴业场边。兴业场常演一些老剧目,戏院要穿过一条狭窄的小弄堂,方能到戏院门口,而戏院的后门是青霅屏巷,北面是天宁巷,便于疏散观众。直到1958年,上太和坊、下太和坊至霸王门一带的运粮河被填埋,改建成人民路。本世纪初,人民路进行了第二次扩建,改成双向四车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浙江昆苏剧团来兴业场演出,如昆剧《十五贯》《卖油郎》《相思树》《钗头凤》《九件衣》等剧目,深受湖城观众的喜爱。其中,《十五贯》里扮演娄阿鼠的演员王传松,将娄阿鼠的丑角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在当时的湖城可谓家喻户晓,成为观众眼中“丑中美”角色。1949年5月,军管会接管兴业场,1958年运粮河填埋后,兴业场改名为人民剧场,边上的同丰楼菜馆迁移至志城路上。60年代中期,湖州话剧团在人民剧场演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湖州本土演员,在当地演新版话剧,让湖城百姓们耳目一新。1983年,人民剧场被拆除,在原址上新建了湖新影剧院,以放电影为主,是湖城除湖州影剧院外,第二家拥有楼上楼下的两层放映大厅,也常有外地剧团来湖新影剧院巡回演出。湖新影剧院曾接待过相声大师侯宝林。他来湖城湖新影剧院表演相声,听完侯宝林大师的相声后,听客们都说,他们是慕大师之名而来的。京剧演员洪雪飞、李炳淑,昆剧演员林中林、程伟兵,评剧演员刘萍、李维铨,越剧演员茅威涛等名家也曾在湖新影剧院演出。浙江昆剧团来湖城巡回演出,武生派演员程伟兵、张志红、林中林,在台上演出时打斗得十分精彩,台上剑拔弩张,刀光剑影,台下掌声迭起,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时评
   第08版:副刊
湖城的戏院与书场 (上)
嵌在湖州明史里的名字
花园弄内话“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