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为加快推进电动自行车智慧防控体系建设,扎实做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今年以来,我市消防部门引导物业服务企业积极引进智能阻车系统。利用安装在电梯内的高清摄像头,一旦识别到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内部,就会发出语音警告,并控制电梯无法关门、停止运行,从而将电动自行车“拒之门外”。目前全市已安装阻车系统近1.7万套。
作为快捷便利的出行工具,电动自行车日益受到消费者欢迎,但其本身存在的燃爆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如果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后发生燃爆,因空间狭小和逃生通道缺失,必然给同一时间乘梯人员造成伤亡。据媒体报道,今年全国已发生多起类似事故。如何将有燃爆安全隐患的电动自行车拒之电梯外,考验着相关部门的管理智慧。
安全管理难就难在不确定性大。有句古话叫“防患于未然”,意思是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西方有个著名的“海恩法则”,说的是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些都警示我们,减少安全事故,最好的办法是预防,最佳的时机是平时,把安全生产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上来,把工作做在平时,主动堵塞安全生产的“致命漏洞”,这样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安装“智能阻车系统”,借助科技赋能的“技术隔离”手段,这也从根源上遏制电动自行车进电梯诱发燃爆事故。
今天,科技的进步也为防范风险隐患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比如,前段时间湖州首批斑马线控速评级系统落地。该系统采用车路协同监测雷达和AI智能相机相融合的方式,在斑马线150米左右处设置减速礼让监测提醒标志,在超视距范围内进行监测,对即将途经斑马线的车辆车速变化进行全方位检测分析,并在路侧设置实时速度显示屏,提醒驾驶人员减速,也提醒斑马线上的行人注意来车。凡此种种,都为安全加了一道保险,对于安全工作,除了必不可少的“人防”,我们也期待,越来越多“黑科技”能够运用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市民带来满满的安全感。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