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气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开展气象预警“叫应”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坚持防患未然,开展高级别气象预警基层“叫应”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强调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2023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要精准预警响应,进一步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联动,突出临灾预警,做好点对点精准预报和滚动更新,强化预警指向性,落实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落实应急预案行动措施,把握工作主动权。
对于突发灾害性天气的高级别气象预警基层“叫应”,是气象部门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履职的重要手段,是各级政府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防范化解气象风险挑战的有效举措。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突发灾害性天气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更加深刻,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更为巨大,同时给基层预警响应带来严峻挑战。基层是整个预警链条的“最末端”,也是检验预警效果的“最前端”,是决定预警能否激发有效应急响应的关键所在。提升高级别气象预警基层“叫应”能力,对基层抓牢防灾减灾救灾主动权,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站稳人民立场,高级别气象预警基层“叫应”取得积极进展。一是体制机制持续完善。深度融入大安全大应急体系,联合市防指、水利、应急等部门先后制定《关于建立“递进式”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的通知》《关于强化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山洪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督促全市气象部门扎实开展汛期应急“叫应”工作,落实暴雨等高级别预警响应联动机制,有效推动防御关口前移。二是业务基础更加坚实。持续完善综合观测网,区域自动站站网密度达4.7公里格距。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1部、X波段天气雷达5部、风廓线雷达及毫米波测云仪等垂直廓线设备10部,构建以智能网格为主线的预报业务,建成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监测预警系统、一键式预警信息发布等平台,开发实况自动报警和靶向发布系统,实现极端天气预警等重要气象信息自动“叫应”。三是发布渠道不断拓宽。全市气象部门建成丰富多元的“叫应”渠道,通过短信、12379语音外呼、电子围栏靶向发布、应急广播、浙政钉机器人及人工电话等方式实现全方位、多渠道、多手段的临灾预警“叫应”。今年7月在全省率先开展“闪信”必达霸屏“叫应”模式,推动预警信息由推送式响应转变为强迫式响应。
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高级别气象预警基层“叫应”效能。一是进一步完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积极推动临灾预警“叫应”相关立法修法工作,不断增强政策活力和法理支撑,充分激活临灾预警“叫应”各方正向动能。完善部门间横向沟通协调机制,优化、细化“叫应”服务策略和措施流程,提高跨部门、跨层级灾害应急联动能力。推进基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基层群众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和应急演练,提升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是进一步增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对灾害性天气过程的精密监测能力。聚焦灾害性天气,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先导作用,进一步完善递进式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服务机制,优化预警信息发布规则。不断优化完善基于致灾阈值的气象预警服务,使临灾“叫应”更具针对性、精准性,持续提升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的科学性。三是进一步提升智慧预警“叫应”能力。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充分考虑极端情况下“叫应”策略和措施。推动建立更快速、高效、融合的“叫应”信息平台,实现预警“叫应”信息快速传递及反馈。因地制宜推进预警“叫应”科技信息化水平,借助“大数据”“云共享”“数字技术”等新质生产力驱动临灾预警“叫应”工作,增强灾害风险感知预判能力,及时发出预警和组织“叫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