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邱奶奶笑了

  记者  徐震

  动漫饰品随风晃动,竹编的吊灯照得敞亮,12月7日,邱奶奶小面馆门口,70岁的邱水金把一碗碗芹菜肉馄饨端出来,脸上止不住的笑意。“味道鲜,店也好看!”游客的赞美声声入耳。

  笑意同时在10名青年脸上洋溢。趁着空隙,邱水金送给他们一早买的保暖耳罩,“谢谢你们!”她说。

  这声“谢谢”的背后是一场面馆改造,这得从12月1日说起。当天,南浔区善琏镇窑里村启动“艺术乡建·不止概念”青年乡创工作营,要为邱奶奶小面馆来一次微改造。小面馆开了有3年多时间,但是装修风格老式,灯光昏暗,每月营业额只有1000多元。

  当天,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美院、瑞士商学院等学校的10名青年,聚在了面馆里调研。“奶奶,你都会烧啥面?”“这咸菜是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想改造的?”……青年的追问,让性格内敛、不苟言笑的邱水金手足无措,第一次调研以尴尬收场。

  急,怪不得青年们,改造只有1周时间。“但我们是来激活乡村的,不是来打扰村民的。”团队组长丁凡倬的一句话,点醒了大家。

  团队成员分批出动。庄园跟着奶奶去种菜,忙碌间打开了她的心扉;王慧乐走访了村里老人,做了份“村民的菜单”;何思哲走进了村里的茧房,把“乡愁”加入了设计;方诗棋得知邱奶奶喜欢大红色,帮她设计了一个穿着红色围裙的IP头像……

  3天完成设计,只留了4天装修,太赶了!村党支部书记何明发赶来帮忙协调用电用水,包工头邱师傅找人来加快进度。村里的文化礼堂是青年的讨论基地,连着几天到后半夜才关灯。

  12月7日,面馆装修新开业,不少村民都赶来捧场。面馆侧墙是“原乡人与新乡人”照片展,店内贴着“咸菜制作”动漫画,扫一扫手绘村景里的二维码,是一段村民生活的记录……“今天拍了好多照!”隔壁村的村民也来“打卡”。

  面馆门前和一侧,两条竹制长凳坐着不少聊天的老人。“这个小面馆是村里老人常来的地方,这是专门为他们做的。”团队成员丁正恺说。

  “让更多青年在乡村创造精彩!”工作营负责人高梓铭介绍,今年以来,窑里村开展了6期“艺术乡建·不止概念”青年乡创工作营,集聚国内外200多名高校学生,为村里留下了70多件创意作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文化中国行
   第08版:区县
“大物业”盘活基层资源有门道
邱奶奶笑了
“上链接!”
“防冻锦囊”送进社区
统计普法宣传“六进”活动周启动
“小电驴”住进新户型
湖州市助力银发经济 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召开
本月31日开售春运首日火车票
排污监管“阀门”没拧紧
国资国企持续强筋健骨
遗失启事
通知债权债务人 申报债权债务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