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冬夜送暖“不归人”

  记者  施  妍 

  一辆白色的救助车,在湖城的大街小巷,街角、桥下、停车场、甚至工地边,都能看到它停留的身影,小小的光点为流浪乞讨人员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送去冬日的温暖……

  “天气越冷,我们越忙,一起去看看吧。”在市救助管理站的邀请下,12月12日晚7时许,记者与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一起踏上了夜巡之路。

  出发之前,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把大大小小的包裹,见缝插针地塞进车里。“大包裹里装的是棉衣、棉被、棉鞋,小包裹里装着方便面、水、饼干等应急食品。”市救助站站长沈树强说,因为露宿者出现的地点、时间都不确定,他们也只能凭经验尽量去找,能不能找到、能找到几个人,全凭运气,不过东西还是得多备着点。

  救助车开到行知中学附近时,沈树强让驾驶员靠边停车,拿上包裹、打开手电筒就急匆匆地往里走。“这里靠近公共厕所,有热水,还有亭子可以遮风挡雨,是露宿者喜欢的地方,不过我们脚步得快一点,不然被他们发现了,他们就会跑走。”靠近亭子时,沈树强还特意关了手电筒,可即便如此小心,还是晚了一步。

  “你看,水杯里还有新泡的茶叶,被子里还有点花生,说明这里是有人住的,明天一早,我们再来一趟,希望能说动他们进站接受救助。”沈树强说,虽然站里条件好,但从他的经验来看,大多数露宿者并不愿意进站救助,“现在的救助原则是自愿求助、无偿救助,所以我们只能劝,劝不通的,就多留点御寒物资,确保他们安全过冬。”

  留下一些吃的喝的,救助站的夜巡人员继续往前走。在安定桥水闸附近,遇到了“老熟人”——来自山东德州的老郭。看到他的身影,救助人员不禁叹起气来。“老家有房子、有低保,就别在这里露宿了,天气太冷了。”在一番苦口婆心地劝导下,老郭终于答应,回老家生活。

  “我们会把你送回家的,这次我们可说好了,踏踏实实在老家生活,有什么困难可以跟我们说。”一番叮嘱,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又踏上了夜巡的下一站。

  晚8时许,天空飘起了濛濛细雨,救助站夜巡队的工作人员穿着反光背心、打着手电在城市里穿梭,不管是不是“扑空”,这样的寻觅工作,将持续整个寒冬。

  “每个遇困人员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也希望市民在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能给110或者救助站打个电话,我们随时都会为他们提供救助服务,一起努力,希望早日帮助他们回家。”沈树强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思学
德清“草根奖”点亮“道德星空”
“合同节水”拧紧“滴漏阀门”
冬夜送暖“不归人”
高铁湖州东站将实现“无风雨换乘”
数控机床供需对接会举行
文物“摸家底”
湖州好稻米“打擂”见真功
溪龙布局绿水经济引“凤凰”
逾八成“金点子”结出“金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