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求变,才能精彩突围

——三论市党政代表团赴厦门泉州学习考察带来的启示

  本报评论员

  创新求变,才能精彩突围!这是市党政代表团赴厦门泉州学习考察带来的重要启示。

  “创新就是做未来的订单。”考察中,这句时常萦绕在耳旁的话,让每一名考察团成员深受触动。以制造业当家的泉州,千亿级产业十之八九是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为何能够如此后劲十足?创新求变是背后的永动机!安踏集团在创新思维指引下,走出了一条“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经营之路,把传统行业做成了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南王科技在创新之钥加持下,深耕纸制品包装十余年,打开了环保纸袋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之门;达利集团不断创新打法,多次参与国标起草制定,成为全国唯一食品和饮料双领先企业。频频靠旅游出圈的厦门,创新“景色”同样风光无限。厦门软件园打造“15 分钟创新创业生活圈”,成长性指数在全国 43 个示范基地中连续三年蝉联第一;去年该市又新建企业研发创新中心12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超40%;还有厦门天马显示、厦门时代新能源、嘉庚创新实验室……创新求变,满天繁星。

  厦门和泉州的鲜活实践告诉我们,创新求变每一次裂变,都能催生产业跃变、经济质变、城市蝶变。凭借始终永不满足、永不止步的创新劲头,厦门让“城小人少”劣势成了“精细美”优势,泉州让“传统的苦恼”成了“传统的财富”。两地高扬创新之帆,在时代大潮中突破跨越、踏浪而歌。

  湖州地处“创新高浓度”的长三角,从敲响全国“农地入市”第一槌到首创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模式,从探索竹林碳汇、工业碳效码到深推绿色金融改革、设立绿色低碳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从打造地信小镇、创谷经济到建设青创之城、人才高地……也正是一次次率先求变、一个个创新突破,不断驱动着我们逐绿、向新、攀高。湖州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指数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人才资源总量增速等均居全省前列。然而,“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今天,标兵越跑越快,追兵越逼越近。在迈向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和创新湖州道路上,我们必须时刻警醒自己:制约创新求变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还有多少?攻克“卡脖子”难题的“撒手锏”是不是够硬?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能力在哪些方面还需重点提升?

  创新求变,不仅是破旧局的“关键变量”,也是开新局的“最大增量”。湖州要勇于“顶着压力前行”,高举创新求变的大旗,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今天,不少自主研发、科技转化等已有较好基础,甚至到了蜕变临界点,必须为从“0”到“1”的破茧成蝶而承压创新、坚定前行。“一山放过一山拦”,创新求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精神,以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不断破解高质量发展中的“成长烦恼”。当“人人讲创新、处处有创新、时时在创新”成为风景,湖州一定能连连收获从“1”到“100”的“成长惊喜”,一定能以日益矫健的身姿精彩突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前2月,全市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33个
~~~七家湖企首访获意向采购金额超四千万元
德清经济开发区塑优体制机制,推动产业发展质效跃升——~~~
~~~
~~~
~~~吴智勇讲话
~~~——三论市党政代表团赴厦门泉州学习考察带来的启示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浙江将聚焦五大产业领域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链式思维”激活乡村动能
湖州——南非经贸合作结新果
强区联镇壮筋骨
市政协党组传达学习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智能加码 降本增效
全市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推进会 暨社会工作部长会议召开
创新求变,才能精彩突围
要闻导读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