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浔农业用水每年省出“两个西湖”

  记者 陆晓芬

  本报讯 南浔区善琏镇“万亩方”田畴里,麦苗拔节生长,恰似铺了一层绿。“叮!”昨天上午,随着手机提醒声,种粮大户姚杰拿出手机,远程关闭水泵,“你瞧,麦田喝饱水了!36.8立方米水量。”

  站在田埂旁,姚杰直言,老一辈种田,灌溉用水不计量;如今可不同,每座机埠都装上了计量设施,姚杰指着田里的智能仪器,“以前雇人水泵打水,粗放式的大水漫灌影响麦苗根系,人力成本打底每年10万元。现在数字管田,只要用水不超过定额,还有节水奖励,去年2000亩稻田倒是省了水费近5万元。”

  姚杰的节水账是近年来该区农业节水的缩影。“南浔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不缺水,但存在用水浪费、不均衡等现象。”南浔区水利局局长胡建强说,2017年,该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023年,入选全国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区),逐步建立健全水价、水权、奖补和建管等机制,推动农业用水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去年成为全国首个通过试点验收的区县。“8年时间,农业节水近3亿立方米,平均每年省下超过2个西湖的水量。”

  节水账连着增收账。“按需水量精细灌溉更利于农作物生长,节水的同时还能增产约20%。”南浔区练市镇召林村的湖州飞杰家庭农场负责人毛小飞说,这些年,因为这条“水线”,倒逼农场摸索起循环用水的门道,添置节水设施、探索节水作物,生态农产品附加值直线提升。数据显示,去年该区粮食产量达13.27万吨,较改革前增长41.2%。

  水价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可持续的建管机制。近年来,南浔区已完成1014座灌溉设施更新,112座机埠实现自动化,全力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化灌区建设管理。其中,善琏镇创新物业化管护模式,委托强村公司全程管护;双林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个新园区,建设成本压力较大,该镇探索“农田EPC+O+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千金镇按照村庄实际,选择“种粮大户+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等。

  随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全域基础建设和运行管护资金是个难题。该区创新推出“强村公司+”多元管护模式。善琏镇先行试点的“五个一”管护机制,由强村公司统一管护134座机埠,年节约维护成本20%。▲▲(下转A02版)▲▲(紧接第1版)胡建强说,目前正在和国有平台公司研究制定方案,创新投融资方式,向市场要钱要人。去年以来,南浔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到0.637,接近发达国家0.7的水平。

  “全国年用水总量为5998.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3%,农业节水迫在眉睫。南浔是平原河网丰水地区代表,又是浙江省重点农业生产基地,正积极探索现代化灌区全区推进、物业化管护全域覆盖、水费收缴全面实施、用水计量全数在线等新路。”水利部灌排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城市犄角旮旯变身诗和远方
一元钱何以让温暖循环
拔节生长
采茶季客运专项整治启动
“五联协商”守护校园“食”光
蓄势聚能迎蝶变
我市再添三名“浙江好人”
千岗春招会“热气腾腾”
“山海情”结出“致富果”
南浔农业用水每年省出“两个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