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翔
本报讯 记者日前走进德清县经开区某金属制品公司的厂房内,看到生产线正全速运转,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企业负责人站在车间门口,手中攥着刚收到的《信用修复确认函》,长舒一口气:“多亏了镇里工作人员上门帮助修复信用,订单没受影响,这服务真暖心。”
信用是企业的“生命线”。去年11月,该企业因安排未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高危作业被行政处罚。尽管第一时间完成整改,却因对信用修复流程不熟悉,未及时上传材料,导致信用记录“悬而未决”。“当时以为整改完就万事大吉,完全没意识到信用修复需主动申报。”企业负责人说,这一认知盲区险些引发二次危机,未修复的信用记录可能影响到业务订单,给企业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企业这一情况被德清县新安镇经发办的动态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通过大数据筛查,工作人员精准锁定企业信用修复滞后问题,随即联合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部门带着政策文件登门“问诊”。“我们手把手教企业准备材料、填报,还协调加快了审核进度。”新安镇经发办副主任黄欢说。从提交申请到修复完成仅用7天,企业信用“污点”顺利消除,订单生产运转如常。
黄欢说,这样的上门服务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德清县经开区与新安镇将信用修复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变“企业跑腿”为“政府上门”。针对受行政处罚的企业,工作人员提前梳理清单,联合多部门组建服务专班,带着《信用修复告知书》走进厂房车间,从政策解读、材料清单到系统操作逐一指导,引导企业及时纠正失信行为,重建重塑信用。截至目前,已开展信用修复上门服务4场次,完成企业信用修复2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