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最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为我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正确认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文化自信自强,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性,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同时强调,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这种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持续深化:从“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的论断,到“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的阐述;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阐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并持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统领,习近平总书记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高度,形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系统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创新不仅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开拓进取,在创造物质财富奇迹的同时,也铸就了璀璨夺目的精神丰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强调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时,多次将推进实现精神富有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两者联系起来,并反复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将文化自信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毋庸置疑,文化自信是新时代赋予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从更高的整体意义上,文化自信实质内蕴着中国自信、中华民族自信,是对新时代中国面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一种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撑。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自信自强与精神富有三者构成有机统一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路径,是培育时代新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文化自信自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支撑;精神富有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旨归,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三者统一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实践,其中文化自信自强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共进,更无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和谐统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我们在新起点上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守正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文化工作重在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并多次强调,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文化工作则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通过实现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是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文化大礼堂等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尚,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持续深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城乡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发展力量,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繁荣文化事业,释放文化经济潜力。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平等享受到优质的文化资源。加快空间资源跨界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打造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等一体化的文旅融合新模式,让更多的文化力量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三是激活文化创新融合动力,提升文化生产效能。在艺术精品创作生产上下功夫,提升文化生产供给力;以AI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地方优秀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推动精神文化成果向精神文化产品转化。四是深化文化国际交流传播。以文化交流传播为纽带,加强民间交往与国际交流合作,以“文化出海”带动多元文化交流,以“文化出圈”推动多个领域合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进他信与互信,广交天下朋友,共谋和平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迎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和新课题,肩负着诸多新任务和新使命。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高度的物质文明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以高质量的文化发展成果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向着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稳步迈进。
(作者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